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的关联性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的关联性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违法 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 人格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违法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探讨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联性,找出影响青少年违法的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对照组研究方法选取290名违法青少年和188名正常青少年,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家庭环境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大五人格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百项心理症状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路径分析。结果:(1)社会学人口资料方面,违法组和正常组在性别、年龄、既往躯体和心理健康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民族、排行、学业职业情况、家庭类型、住房条件和父母教育态度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违法类型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排行、学业职业、既往心理健康、父母教育态度、住房条件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和住房条件对违法行为具有预测作用(p0.05);(2)家庭环境方面,违法组和正常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的违法青少年在情感表达和成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亲密度、知识性、道德观、控制性维度对于违法行为具有预测作用(p0.05);(3)教养方式方面,违法组与正常组在父亲和母亲接纳-拒绝、民主-独裁、尊重-羞辱、关心-袒护、激励-惩罚、理解-责备、温情-粗暴、管教-控制、期望-苛求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违法组低于正常组(p0.001);不同违法类型组在父亲和母亲民主-独裁、父尊重-羞辱、父亲和母亲宽容-放纵、父温情-粗暴、父管教-控制维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母宽容-放纵维度对违法行为具有预测作用(p0.05);(4)人格特征方面,违法组与正常组在宜人性、开放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违法组低于正常组(p0.05),冲动性得分高于正常组(p0.001);不同违法类型在开放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和冲动性对违法行为有预测作用(p0.05);(5)心理健康方面,违法青少年在抑郁、焦虑、强迫、躯体、精神、人格品行、注意问题、神经敏感、饮食睡眠、冲动控制十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高于正常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违法类型组在抑郁症状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人格品行、注意问题、饮食睡眠能够有效预测违法行为(p0.05);(6)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心理健康的模型建构中,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违法(p0.05);家庭教养方式通过心理健康影响青少年违法(p0.05);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分别影响人格,人格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最终影响青少年违法(p0.05);人格通过心理健康影响青少年违法(p0.05)。结论:违法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违法的有效预测因子。在开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的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 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 人格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前言14-20
- 研究对象和方法20-25
- 1 研究对象20-21
- 1.1 研究组20
- 1.2 对照组20-21
- 2 研究工具21-24
- 2.1 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问卷21
- 2.2 家庭环境量表21-22
- 2.3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22-23
- 2.4 大五人格问卷23
- 2.5 百项心理症状问卷23-24
- 2.6 巴瑞特冲动量表24
- 3 统计方法24-25
- 结果和分析25-41
- 1 违法行为的社会人口学变量分析25-28
- 1.1 违法组与正常组社会人口学变量的比较25-26
- 1.2 不同违法类型一般人口社会学变量的比较26-27
- 1.3 社会人口学变量对违法行为的影响27-28
- 2 违法行为的家庭环境变量分析28-30
- 2.1 违法组和正常组家庭环境的比较28
- 2.2 不同违法类型家庭环境的比较28-29
- 2.3 家庭环境对违法行为的影响29-30
- 3 违法行为的家庭教养方式变量分析30-34
- 3.1 违法组和正常组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30-31
- 3.2 不同违法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比较31-32
- 3.3 教养方式对违法行为的影响32-34
- 4. 违法行为的人格变量分析34-35
- 4.1 违法组和正常组的人格特点比较34
- 4.2 不同违法类型的人格特点比较34
- 4.3 人格对违法行为的影响34-35
- 5 违法行为的心理健康变量分析35-38
- 5.1 违法组与正常组的心理健康比较35-36
- 5.2 不同违法类型的心理健康特点36
- 5.3 心理健康对违法行为的影响36-38
- 6 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模型建构38-41
- 6.1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对违法行为的影响38
- 6.2 青少年违法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人格和心理健康的模型建构38-41
- 讨论41-50
- 1 社会人口学变量对违法行为的影响41-42
- 2 家庭环境对违法行为的影响42-43
- 3 家庭教养方式在青少年违法中的作用43-44
- 4 人格变量在青少年违法中的作用44-46
- 5 青少年违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6
- 6 环境与心理因素与青少年违法的关联性及影响路径46-49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7
- 综述57-67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68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与社会矫治[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林少菊;家庭伦理失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J];伦理学研究;2005年03期
3 魏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郭德华;殷晓旺;周群;夏玲;秦园珠;;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5 罗立;;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3期
6 宁舞虹;李文仙;;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4期
7 余贤;;遏制不良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8 赵承福;;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心理特点[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9 李巨才 ,罗宜存 ,杨益生 ,邓一凡 ,张铁明;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1年04期
10 苏常浚;青少年犯罪的意识心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韩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青少年网络危机及其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防止青少年沉迷上网聊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刘茜;着力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初级中学 徐倩;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法治快报;2007年
4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5 罗会银;我市大力推进青少年“免疫工程”[N];九江日报;2007年
6 田晓芳 作者单位:宁县人民政府;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N];陇东报;2007年
7 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袁一多 谢建平 记者 陶婧;真情关爱 当好青少年“保护神”[N];南昌日报;2007年
9 宋广玉;青少年犯罪六成源于“无所事事”[N];南京日报;2006年
10 童小军;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青少年犯罪研究与立法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豪杰;互联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拉巴;拉萨市青少年犯罪状态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晶;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德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39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93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