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碳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一带一路”倡议 切入点:贸易隐含碳 出处:《现代日本经济》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GTAP 9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平衡状态、区域结构和行业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属于碳排放的"国内承担、国外消费"模式;而日本的进口隐含碳高于出口,属于"国内消费、国外承担"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实际消费国和日本国内消费的碳排放实际承担国。贸易体量、隐含碳密集度和贸易结构是造成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GTAP 9 database,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measure the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rade of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China and Japan to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of implied carbon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balance, reg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flow. China's export implied carbon to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is higher than imports, which belongs to the "domestic commitment, foreign consumption" mode of carbon emission. Japan's imports of implied carb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exports, belonging to the patter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foreign commitment". Most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f "Belt and Road," Is the actual consumer of China's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actual carbon emissions of Japan's domestic consumption. The implied carbon intensity and trade structur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o the countries along Belt and Roa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日本领土问题研究”(16CSS018)
【分类号】:F752.7;F753.13;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俄罗斯经济复苏鞋类进口快速成长[J];西部皮革;200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宋国友;打造与周边国家贸易“升级版”[N];人民日报;2013年
2 记者 罗霞 通讯员 耿伊潇 林柏荣;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近50%[N];海南日报;2014年
3 周岚;对外贸易:以邻为上[N];国际商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曲强奎 游澳门网站记者 张锋锐;推动与葡语国家贸易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9年
5 记者 孙丽朝;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摩擦抬头[N];北京商报;2014年
6 记者 王志彦;自贸区首个国家贸易馆开馆[N];解放日报;2014年
7 胡积康;南共市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N];国际商报;2001年
8 记者 宋西林;如何看待入世后的国营贸易管理[N];中国企业报;2002年
9 记者王洁明;中国履行世贸条款好于预期[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记者 丛丽娜 本报评论员;中国西藏与周边国家贸易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拉萨开幕[N];西藏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骏;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合作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郑好;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年
3 刘孟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朱一超;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变迁研究(1950-2010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台宁;海关贸易管制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邱比昂(OBABAKA ROSS DUBIEN);[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7 朱传伟;中国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3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57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