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原料生产与资源再生全球战略研究
本文选题:青蒿素 + 黄花蒿 ; 参考:《科学通报》2017年18期
【摘要】: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推选为抗疟一线药物,中药青蒿原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是青蒿素的主要来源.然而,全球范围内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无工业提取价值.本文从全球视角对黄花蒿分布与产地适宜性、引种栽培等青蒿素资源再生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对原料提取工艺、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及分析发现,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生态适宜区主要在中国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面积1.54×10~6 km~2,占全球分布的77.08%.巴西和美国也有少量分布,面积分别为1.49×10~6 km~2(7.43%)和1.30×10~6 km~2(6.47%).越南和日本有零星分布.优质黄花蒿生态次适宜区包括亚洲东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南部与南美洲中部.通过黄花蒿新品种培育和规范化栽培可显著提高青蒿素含量.青蒿素资源再生与原料生产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全球中药资源国家战略实施奠定基础.
[Abstract]:Artemisinin was selec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 first-line antimalarial drug, Artemisia annua L. Is the main source of artemisinin. However, artemisinin content of Artemisia annua varies greatly in the world, and there is no industrial extraction value of wild resources in most areas. In this paper, artemisinin resources regeneration of Artemisia annua L.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such as distribution and suitability of producing area,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expounded, an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biosynthesis and chemical synthesis of raw material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ecological suitable area of Artemisia annua with high artemisinin content is mainly in the south of Qinling-Huaihe River demarcation line in China, with an area of 1.54 脳 10 ~ (6) km ~ (-2), accounting for 77.08% of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There is also a small distribution in Brazil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n area of 1.49 脳 10 ~ (6) km ~ (2) and 1.30 脳 10 ~ (6) km ~ (2) ~ (2) ~ 6.47, respectively. Vietnam and Japan are scattered. Good quality Artemisia annua ecological sub-suitable areas include southeast Asia, western Europe, southern North America and central South America. The artemisinin content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cultivation and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Artemisia annua. The regeneration of artemisinin resourc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raw material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Belt and Road".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中药鉴定与安全性检测评估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EW-STS-074);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3030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190081) “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资助
【分类号】:R284;S567.2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丽;张卫;陈士林;;中药青蒿本草考证及DNA鉴定[J];药学学报;2016年03期
2 方欣;卢山;于宗霞;陈晓亚;;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J];科技导报;2015年20期
3 王影;李春宏;姜玲;;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5年09期
4 吴蜀瑶;李敏;王佳黎;;黄花蒿植株不同组织中挥发油及青蒿素的含量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年01期
5 马进;向极钎;杨永康;龙澜;李红英;覃大吉;李亚杰;向来;;黄花蒿新品种选育现状及其系统选育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6 陈大霞;崔广林;张雪;李隆云;;黄花蒿品种(品系)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SCoT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17期
7 曾富兰;曾燕红;吴洁敏;黄京华;仇惠君;韦鹏霄;;黄花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02期
8 卢婉怡;;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工艺条件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24期
9 梁晓媛;李隆云;白志川;;青蒿中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年02期
10 廖巧;龙世平;杨春贤;;青蒿素提取与检测工艺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德,孙芳华;青蒿素理化性质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马林;;青蒿素传奇[J];大自然;2010年02期
3 周翱翱;郑文欣;葛发欢;;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J];中药材;2006年03期
4 张永明;;青蒿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J];植物医生;2006年06期
5 郑全芳;杨志刚;孙红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6年01期
6 ;短信平台[J];农村百事通;2008年02期
7 廖巧;龙世平;杨春贤;;青蒿素提取与检测工艺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8期
8 蒋向辉;佘朝文;刘伟;何雪梅;;青蒿株高生长与分枝特性的曲线方程及其拟合性研究[J];作物杂志;2008年03期
9 余正文;杨占南;乙引;;不同产地青蒿种子脂肪酸GC-MS分析[J];种子;2011年06期
10 胡家华;黄云江;刘琼英;;广东丰顺县青蒿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英;;青蒿素类化合物有望发展成治疗免疫疾病和皮肤病的新药[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赵一;;青蒿(Artemisia annua)具有多靶点化疗的特色[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陆金健;蒙凌华;蔡育军;童林江;陈勤;林莉萍;丁健;;二氢青蒿素通过p38介导的线粒体通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赵临襄;钟杭;刘丹;李明;丁贵军;赵璇;;二氢青蒿素-查尔酮杂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海达 实习生 李闯;华立控股将主攻药品制造全力打造青蒿素产业链[N];重庆日报;2005年
2 记者 陈莺、何晓晴;药业抢食青蒿素制剂出口谋20倍厚利[N];民营经济报;2005年
3 记者 雷弟明 实习生 梁梦遥;重庆青蒿遭“疯抢”[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记者 刘巧云;华立控股60吨青蒿素产能居全球第一[N];证券时报;2005年
5 实习记者 肖玮;“国宝级”青蒿素生产混乱[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6 肖玮;青蒿素生产企业无奈转产自救[N];北京商报;2007年
7 裘影萍;青蒿素市场何以疲软[N];健康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殷毅;青蒿素产业竞争有望趋于理性[N];医药经济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赖强 贺彩丽;青蒿产业险象环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赖强;谁制造了“青蒿门”[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军丽;青蒿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2 任彦荣;糖基化青蒿素的制备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薛斌;二氢青蒿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森;青蒿素增强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并降低其心脏毒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周小林;产青蒿素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迅绅;多种青蒿素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俊;青蒿素防治细菌脓毒症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5 夏铮铮;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系列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6 吴文芳;氮、磷、钾对青蒿叶片营养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董戬;青蒿素体外抑制胆囊癌细胞生长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梁晓媛;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高彤文;四氟乙烷提取青蒿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吕冬颖;二醇桥联青蒿素二聚体衍生物的裂解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4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ydyl/189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