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下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区域联防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下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区域联防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生产、居民生活和交通运输等日常活动,亟需合理有效解决。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制作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将污染物来源分为固定源、移动源和其他源三类,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研究区2012年NOx、SO2、VOC、CO、PM10和PM2.56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计算,并分析排放因子选择的误差,找出目前华北地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后测算出2008年能源消耗产生和工业源排放的污染物排放量,与2012年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耗量以及对污染物的贡献度来分析污染物排放背后的能源结构特征;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产业变化特征,明确产业规模效率、产业结构效率和技术效率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排放源特征、能源结构和产业变化等因素为华北大气污染联防提出建议。2012年华北6省市的NOx排放总量达到了800.21万吨,S02排放总量达到626.83万吨,VOC排放总量达到333.74万吨,CO排放总量达到4351.74万吨,PM10排放总量达到605.99万吨,PM2.5排放总量为333.28万吨。各省中,山东和河北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山西省和河南省的排放量较少。而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河北省的部分重工业城市以及山东省的部分沿渤海工业城市,而河南省和山西省各地市的大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本研究因研究区域较小且排放因子来源较为单一,故排放源清单测算不确定性的误差分析比Streets和张小曳等人的研究要小一些。在各排放源对污染物贡献中,工业源对NOx、SO2的贡献超过70%,对颗粒物贡献超过了30%,是最主要的污染源;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质燃烧对颗粒物(PMlo和PM2.s)排放贡献比较大,分别达到27.84%和37.6%,道路移动源对各种污染物排放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0%左右)。北京市的污染物排放主要来自于道路交通和地面扬尘,天津市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而其他省份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源和生物质燃烧源。2008年和2012年华北地区相比,各类能源(煤炭、焦炭、燃油和生物质)对污染物贡献度变化不大,能源结构相对稳定。这两年中,煤炭燃烧依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NOx和S02的贡献度均大于55%,对PM2.5和PM10的贡献度也达到30%左右;生物质燃烧是颗粒物的主要来源,而燃气、燃油消耗污染排放比重较小(小于1%)。2008-2012年华北地区的化石燃料消耗量在不断上升,煤炭依然是各省市能源消耗的主体。各省份的化石能源消耗中山东省和河北省的最多,山西省次之,河南省最少,与污染物排放量一致;直辖市中,除燃油消耗北京市高于天津市外,天津市其余能源消耗均略高。与2008年相比,华北地区2012年的工业NOx排放量增加96.48万吨,SO2增加110.65万吨,PM1o增加51.54万吨。通过LMDI分解发现,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技术效率进步,起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技术效率的减排效果要明显强于产业结构调整,是约束工业大气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大部分污染物的减排主要由产业结构调整所体现。2008-2012年,华北地区工业中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了2.5%,其NOx、SO2和PM1o的排放量占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95%、3.21%和3.48%,表明工业中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能够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的排放。基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华北各省市进行大气污染防控应充分发挥当地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相互合作建立污染防控机构体系,同时应逐步调整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类型,增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中低污染类型能源的比重;鼓励技术创新,逐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适当减少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减少秸秆的不充分燃烧,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结构;各地区应注重绿化、水域建设,控制其他源对污染物的贡献。
【关键词】:华北地区 排放源清单 能源结构 产业变化 区域联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11-12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7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3-15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5-17
-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之处17-21
- 1.3.1 论文研究内容17-18
- 1.3.2 论文技术路线18-19
- 1.3.3 论文创新之处19-21
- 2 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区概况21-29
- 2.1 相关理论基础及方法21-24
- 2.1.1 排放源清单21-22
- 2.1.2 环境经济学22-23
- 2.1.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理论23-24
- 2.2 研究区概况24-27
- 2.2.1 京津地区概况24-25
- 2.2.2 河北省概况25
- 2.2.3 河南省概况25-26
- 2.2.4 山东省概况26-27
- 2.2.5 山西省概况27
- 2.3 本章小结27-29
- 3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测算29-55
- 3.1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的分类29-30
- 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测算方法30-34
- 3.2.1 固定源测算方法30-32
- 3.2.2 移动源测算方法32-33
- 3.2.3 其他源测算方法33-34
- 3.3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获取34-35
- 3.3.1 固定源活动水平数据获取34
- 3.3.2 移动源活动水平数据获取34-35
- 3.3.3 其他源活动水平数据获取35
- 3.4 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数据库构建35-41
- 3.4.1 固定源排放因子的确定35-39
- 3.4.2 移动源排放因子确定39-40
- 3.4.3 其他源排放因子的确定40-41
- 3.5 2012年华北地区排放源清单测算结果及分析41-48
- 3.5.1 华北地区各省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41-43
- 3.5.2 2012年华北地区各地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43-47
- 3.5.3 华北地区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47-48
- 3.6 2012年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物各排放源贡献度状况分析48-52
- 3.6.1 华北地区整体大气污染排放源贡献度状况48-49
- 3.6.2 华北地区各省市大气污染排放源贡献度状况49-52
- 3.7 本章小结52-55
- 4 大气污染物排放下的能源、产业结构变化分析55-65
- 4.1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下的能源结构状况分析55-59
- 4.1.1 2008年和2012年华北地区能源结构状况比较55-57
- 4.1.2 2008-2012年华北地区化石能源消耗变化趋势57-59
- 4.2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排放下的产业变化分析59-63
- 4.2.1 产业变化效应分析方法60-61
- 4.2.2 华北地区LMDI分解模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效应分解61-63
- 4.2.3 华北地区产业发展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特征63
- 4.2.4 华北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分析63
- 4.3 本章小结63-65
- 5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探究65-71
- 5.1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应遵循的原则65-66
- 5.2 华北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相关机构构建66
- 5.3 目前华北各地市污染排放与经济水平特征66-68
- 5.4 区域联防联控下华北各省市应采取的措施68-69
- 5.5 本章小结69-71
- 6 结论与展望71-73
- 6.1 论文主要结论71-72
- 6.2 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旭晖,邵敏,苏芳;甲烷排放源逆向轨迹反演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05期
2 ;法国科学家:高温导致欧洲植被成碳“净排放源”[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3 赖长邈;吴勇;艾晓燕;孟庆杰;;成都市地铁项目土建过程碳排放源分类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04期
4 ;粮食浪费成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年05期
5 D.I.Townsed;金南;;用异构体的特征数据表征和鉴别环境中二(中恶)英的排放源[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87年06期
6 陈洁,邓顺熙;逸散性颗粒物排放源控制技术[J];陕西环境;1999年02期
7 陈胜涛;周艳兰;;我国3种农业碳排放源比较——基于1985~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9期
8 聂晶晶;施择;张渝霞;李元;;云南省涉汞重点排放源及区域环境介质监控方案与可行性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4年01期
9 江年;盐沼地可能是甲基卤素化合物的排放源[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10 张秀君;温室气体氧化亚氮排放源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亚强;吕岩;曹国良;;排放源处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2 李靖;聂磊;邵霞;杨涛;黄玉虎;宋光武;樊守彬;;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分布情况分析[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林渊淙;李文智;;排放源及大气中多环芳香烃之特征(英文)[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城市区域大气气溶胶颗粒物排放源及验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5 曹国良;张小曳;王亚强;车惠正;;中国区域关键反应性气体的排放源清单[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程兴宏;徐祥德;许建明;丁国安;;SO_2、NO_2加密观测对排放源反演及空气质量预报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高亚洁;;营口市自然降尘污染特征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8 姚波;周凌;M.K.Vollmer;B.R.Greally;F.Stordal;张晓春;张芳;S.Reimann;P.G.Simmonds;M.Maione;C.Witham;A.Manning;;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HCFC-22在线观测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李禾;燃煤成我国大气汞最大排放源[N];科技日报;2013年
2 田耘 罗岳平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建立大气排放源清单要抓住关键点[N];中国环境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茅玮涛;北京PM2.5原生排放源五成来自机动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记者 张平阳;西安启动我国PM2.5主要排放源谱的编研项目[N];西安日报;2013年
5 郭寅枫;我市完成PM2.5排放源样本收集[N];无锡日报;2014年
6 实习生 刘奕诗 本报记者 游雪晴;颜鹏:从天气预报员到课题组组长[N];科技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巍;集中攻坚治理大气污染“四大主要排放源”[N];河北日报;2013年
8 整理 本报记者 庞革平;治霾需全民参与[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潘月云;城市细颗粒物本地排放源识别与区域输送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静;珠江三角洲2012年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与时空分配改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吕岩;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处理系统EMIPS的开发与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银龙;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下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区域联防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5 单云鹏;空气质量预报模式中的物理化学方案和排放源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马卓;非排放源因素对龙岩市PM_(10)污染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区家敏;珠江三角洲VOCs排放来源识别、验证与基于反应活性的控制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盛青;主要氮氧化物排放源排放标准及其环境影响模拟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屈玉;福建省硫沉降变化及云下污染物对雨水酸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下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区域联防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6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