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社科硕士论文 >

国际商事仲裁“非当地化”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4 06:39
  在“非当地化”理论提出之前,国际商事仲裁中仲裁的申请、仲裁员的选择等程序性事项所依据的仲裁程序规则,必须是仲裁地国的法律。但这种模式忽略了国家成为仲裁案件一方当事人的情况,在这类仲裁案件中,由于“主权豁免”原则的存在,仲裁地的法律无法约束作为仲裁当事人的国家,此时仲裁程序规则该如何适用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在“非当地化”理论提出之后,当事人可以在其他国家的法律、仲裁规则和国际法等各种程序规则中进行选择,由此解决了此类案件中仲裁程序规则的适用问题。当然,“非当地化”理论经过发展之后,其重视当事人意思自治、排除仲裁地司法体系干预的内涵得到延伸,该理论不仅可以适用于国家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而且可以应用到所有类型的仲裁案件当中。在“非当地化”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商事仲裁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纠纷,更能适应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非当地化”理论的概述。一方面总结该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分析该理论产生的几项原因。第二部分是“非当地化”理论的实践体现。本文通过对《纽约公约》、《华盛顿公约》、《欧洲公约》和《仲裁示范法》等国际法律文件中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同时结合...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际商事仲裁“非当地化”理论概述
    (一) “非当地化”理论的内涵
    (二) 推动“非当地化”理论产生的原因
        1. 国家作为仲裁一方当事人
        2. 当事人意思自治
        3.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二、“非当地化”理论的实践体现
    (一) “非当地化”理论在国际法律文件中的体现
        1. “非当地化”理论在《纽约公约》中的体现
        2. “非当地化”理论在《华盛顿公约》中的体现
        3. “非当地化”理论在《欧洲公约》中的体现
        4. “非当地化”理论在《仲裁示范法》中的体现
    (二) “非当地化”理论各国立法与仲裁司法实践
        1. “非当地化”理论在法国的实践
        2. “非当地化”理论在美国的实践
        3. “非当地化”理论在瑞士的实践
三、“非当地化”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 “非当地化”理论的合理性
        1. 仲裁地的选择具有偶然性
        2. 国际商事仲裁具有契约性
        3. 国际商事仲裁重视效率
        4. 执行地法院实施监督更为合理
        5. 能够解决互联网仲裁遇到的困境
    (二) “非当地化”理论存在的缺陷
        1. 对仲裁地法院的依赖
        2. 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局限性
        3. 非当地规则的不足
四、“非当地化”理论的优化及对中国仲裁制度的启示
    (一) “非当地化”理论优化方向
        1. 合理赋予仲裁地法院部分权利
        2. 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缺陷的优化
        3. 形成统一的非当地规则
    (二) “非当地化”理论对中国仲裁制度的启示
        1. 中国仲裁制度需要吸收“非当地化”理论的原因
        2. 对中国仲裁制度吸收“非当地化”理论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23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4023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