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传记在中国
本文关键词:海明威传记在中国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世界文坛上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作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海明威的名字连续多年都出现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动态发布的最受欢迎前十位获奖者排行榜上。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巧妙融合了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使读者对作品背后的创造者充满好奇。20世纪60年代,不同版本的海明威传记在美国大量出版,而由于政治及文化差异,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我国出现第一个翻译版本。到目前为止,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版本多达97部,其中翻译版本25部,创作版本72部。版本数量之多,在我国的外国作家传记作品中实属罕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缘由所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海明威作为世界文学巨擘,其文学成就影响巨大。海明威研究也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海明威传记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资料及创作空间。正文部分主要以国家图书馆的目录整理为基础,从翻译版本及创作版本两个角度,对海明威传记在我国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根据对版本的整理,阐述其内容的嬗变,试图从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及阅读期待等方面对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传播进行反思。第一章:梳理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翻译版本。按照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十年、2010年至今等五个时间段,整理我国学者翻译的25部海明威传记版本,并对影响较大版本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梳理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创作版本。按照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前十年、2010年至今等四个时间段,整理我国学者独立创作的72部海明威传记版本,并对部分版本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第三章:对海明威传记在中国传播历程的反思。根据对译本及创作版本的梳理,简要概括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写作内容及传主形象的嬗变,从多个方面反思海明威传记在我国的传播。从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出发,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传主形象从开始就不是一个与我国政治立场相对立的人物,而是一个不完全的集体主义者,是一个反法西斯的和平主义者;从文学批评的嬗变角度而言,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传主形象从反法西斯英雄到大无畏硬汉,从性别方面的“菲勒斯男性中心主义者”,到拥有“悲剧意识”的悲观主义者等多种角色;从阅读期待的多元角度来看,海明威传记不仅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充满励志色彩的偶像,同时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更是丰富了学界研究海明威的史实资料。小结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整体回顾。一方面对海明威传记在中国的版本进行文本研究,从艺术性加强、见解独到新颖、形式短小精悍等方面展开叙述;另一方面,阐释海明威传记研究对海明威研究的独特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10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厄尔·罗维特,格里·布伦纳,史国强;关于时间和风格——海明威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2 方文开;用动物作人物的心理象征——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高树卿;;从《太阳照常升起》看海明威创作的简约特点[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林广泽;;20世纪海明威研究的反思[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杨仁敬;;论海明威新闻作品的特色和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季萌;;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解读海明威及其《印第安人营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林广泽;;海明威与“大萧条”时期价值观的重构[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韦朝晖;吴俊;;海明威研究在我国——21世纪前12年的研究状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郭颖;吴光辉;;海明威研究在日本[J];东吴学术;2013年01期
10 董鼎山;;海明威的立体造型[J];读书;198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电影化[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韩星;;硬汉精神是如何炼成的——略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韩晴;;论海明威小说《雨中的猫》中“冰山原则”的体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冉利华;论海明威小说的“冰山”风格[N];文艺报;2005年
2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曾;海明威作品中的异化因素及其自我拯救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莉;疏离:海明威与消费文化[D];安徽大学;2016年
3 姜广源;海明威作品的生命意识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4 郭欣;逆流而上的生命追求—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与英雄主义情结[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5 于香芸;海明威传记在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6 范能维;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世界[D];苏州大学;2008年
7 彭雅英;从生态女权角度解读海明威的主要女性角色[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艳凤;从词汇语法衔接角度解析海明威小说言语风格[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10 李颖;解读海明威的死亡主题[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63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6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