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04:08

  本文关键词: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究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李泽厚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情本体


【摘要】:李泽厚的“情本体”思想是其近三十年学术理论的研究重心。“情本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然人化”理论、改造了康德的“先验心理形式”及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始于情”思想,融合其三者于一体,这也为中国当代哲学和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路径。李泽厚虽然非常关注其“情本体”,但其本人并未对其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作系统的理论阐发,而目前关于“情本体”的相关研究中专题研究嫌少,这就为全面理解李泽厚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增加了难度,故对“情本体”展开专项研究就很有必要。本文试图在研读李泽厚本人有关“情本体”的相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李泽厚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整体理论框架为前提,对“情本体”作专门研究。对“情本体”思想的生成、内涵和价值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当代人的现实精神境遇提供一种理论支撑和精神的皈依。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对“情本体”思想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综述,考察目前学术界关于“情本体”理论成果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一共包含三章。第一章集中论述“情本体”的哲学和美学理论基础,从“情本体”思想的内在联系入手,论述其生成理路。以“工具本体”为基础,进而过渡到“度本体”和“积淀说”,最后落脚在“心理本体”。第二章在对“情本体”相关概念解释的基础上,阐发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针对性,并对“情本体”的核心内涵进行集中论述。第三章从“情本体”的“以美育代宗教”和“儒法互用”两个维度探讨其实践的展开状态。第三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Abstract]:Li Zehou's "sentimentnoumenon" thought is its nearly thirty years of academic research focus. "Sentimentnoumenon" inherits Marx's "humanized nature" the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Kant's "transcendental psychological form" and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in love" thought, the fusion in one. I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ath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lthough Li Zehou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sentimentnoumenon", but I am not the cor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eluci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secondary "sentimentnoumenon" questions on this matter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Li Zehou, it launched a special study on "sentimentnoumeno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Li Zehou himself about the relevant "sentimentnoumenon"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in the foundation, with th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of Li Zehou theory as the premise, make a special study on "sentimentnoumenon". On the formation of "sentimentnoumenon" thought,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value,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pirit and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iritual situ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sentimentnoumenon" thinking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view, review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n "sentimentnoumenon" theory research, then explain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body and it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hilosophical ontology of emotion "and aesthetics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sentimentnoumenon "thought, and discusses its forming path." the tool body "as the basis,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ontology" and "accumulation", finally settled in the "mentality ontology". Ba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ncept of "sentimentnoumenon"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and the "sentimentnoumenon" of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ussion. The third chapter "" sentimentnoumenon "replacing relig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onfucianism interoperability" two dimensions discussed the state of practice.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成;积淀的突围——试论李泽厚的积淀论[J];美与时代;2003年01期

2 张文初;;本体之情与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情本体”[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3 赵景阳;;李泽厚伦理思想概述[J];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4 郭立田;谈分析与综合——与李泽厚同志商榷[J];文史哲;1978年04期

5 赵士林;并非对话——评《与李泽厚对话》[J];求索;1987年04期

6 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2期

7 卫毅;;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0期

8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9 施依秀;温玉林;;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郑君山;;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回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罗绂文;;试论李泽厚“天人新义”的理论路径与现实指向[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论文提要[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7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6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7 刘悦笛;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从“度”到“美”:与李泽厚对话[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李泽厚伦理课最后探讨何为哲学[N];东方早报;2014年

10 舒平;一代启蒙者的悲剧情结[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耕;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李龙;李泽厚自然人化说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3 杜彦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李泽厚“新启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宋燕;李泽厚“情本体”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5 张兰兰;李泽厚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高锋;李泽厚“情本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黄兴华;李泽厚“历史本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8 石岩;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9 刘怡;李泽厚心理本体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0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6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86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e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