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舆情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16:14

  本文关键词: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舆情语言研究 出处:《渤海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舆情语言 语用学 应对策略


【摘要】:网络舆情语言是舆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言语行为使用者(包括个体和群体组织)在特定的语境下,通过互联网借助语言符号表达或者传播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或者自己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网络舆情有别于一般的言语行为,它的语言具有口语性强、互动性强、情感凸出、冲突明显等特点。网络舆情语言的使用和传播会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依据塞尔的以言行事划分可以分为:表达类网络舆情语言、宣告类网络舆情语言以及质疑类网络舆情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类网络舆情语言的类型及其特点、语用标记及其语用功能。尽管网络舆情语言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规避。对此,应该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选择恰当地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进行话语交际。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对网络舆情语言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网络舆情语言研究的视野,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动态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langua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it is the speech act user (includ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organization)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 symbols through the Internet to express or disseminat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or their own concerns about the various public affairs held by a variety of emotions. The total of attitude and opini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peech act, its language has strong oral, interactive and emotional protruding. The use and dissemin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ccording to Searle's division of words and deeds can be divided into: expression typ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On the basis of proclam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and quer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kind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Although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language has certain social value,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us to avoid. To this,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politeness.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discourse content and mode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y of pragmatics to study the langua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layers, not only exp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nguage research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also conducive to our dynamic grasp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颖;;浅论网络舆论环境与社会发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1期

2 夏勇;赖敏;;利用网络舆情监测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J];青春岁月;2013年24期

3 胡圣方;魏学宏;;甘肃网络舆情现状对策研究[J];丝绸之路;2010年08期

4 李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上)[J];语文学刊;2011年03期

5 李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下)[J];语文学刊;2011年05期

6 刘静静;;论网络舆情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神州;2013年08期

7 孟苏敏;;试谈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J];青春岁月;2013年10期

8 刘远举;;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J];学习博览;2013年06期

9 邓永发;;网络舆情视阈下的网络文化安全策略[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10 朱磊;方媛;;网络舆情与城市社会管理的关系模式初探[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泉;基于个体社会属性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t熀,

本文编号:1436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36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