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赎罪》的复调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04 17:11

  本文选题:《赎罪》 切入点:巴赫金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赎罪》是当代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并获得同年布克奖提名。小说将严肃的战争题材与通俗元素爱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讲述了主人公们的人生起伏。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入手,探究了文本的多声部、对话性和狂欢化的特征。通过对文本这些复调特征进行解读旨在表现作者对传统写作模式的颠覆,树立新的作者立场,给予人物平等的发声权利,从而揭示出在不稳定、不统一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不断与自我及他人对话,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全面了解他人并接近事实“真相”。
[Abstract]:"Atonement" is a novel published by contemporary British writer Ian McEwan in 2001 and nominated for the Booker Prize of the same year. It skillfully combines serious themes of war with popular elements of lov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Bakhtin's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multi-tone part of the tex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yphonic features of the text, it is intended to express the author's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mode, to establish a new author's position, to give the characters equal voice rights, and thus to reveal the instability. In a world of disunity, it is only through constant dialogue with self and others that we can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and approach the truth.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江;心灵的孩子 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4期

2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3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4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6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7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8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9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10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晓君;历史文本性,文本历史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珊珊;无边的原罪,无力的救赎—叙事伦理视阈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鄢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认知叙事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6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566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