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益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本文选题:唐代 切入点:益州地区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时的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益州位于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且作为剑南道的州府所在地、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都会之一,必然会受到唐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政策的支持加之水陆交通的进一步完善,唐代益州地区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益州地区的区位经济优势在战时显得尤为重要,为唐朝廷退守成都时提供充足的战略供给,成为其反攻的重要支柱。而益州经济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代益州人口的变化,益州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本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益州地区户口数的变化主要使受战争影响、国家政策、人口迁移、少数民族的入侵、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而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益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益州地区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的发展,唐代益州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的同时,修建了许多新的水利工程,从而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有利于益州地区产业性结构的形成。论文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唐代益州地区生产技术的提高带动了传统丝织业的发展,实现了不断创新,同时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造纸业、印刷业。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代益州水陆交通的发达与商业的繁荣,其中水陆交通部分着重论述了几条重要的贸易交通路线,商业方面着重分析了益州集市的发展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论文最后,笔者对唐代益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总结。益州作为唐政府的“外府”,为唐王朝的兴盛、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由于益州地区经济的繁荣,被周边少数民族所觊觎,称之为“东府”。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heyda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At this time,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bound to be highly valued by the Tang govern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ocial economy of Yizhou area entered the golden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economic advantage of Yizhou area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wartime, which provided sufficient strategic supply for the Tang court to return to Chengdu. As an important pillar of its counter-offensi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izhou has a radiating and driving 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in Yizhou in Tang Dynasty.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Yizhou reg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natural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migration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in the region have mainly affected the war, the national policy,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the invas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migration of foreign population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area of Yizhou,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many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ere built in Yi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to further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lanting of commercial crops increased the grain produc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Yizhou area in Tang Dynasty and br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ilk weaving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birth to many new industries, such as paper industry and printing industry.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commerce in Yizhou in Tang Dynasty, in which the part of land and water traffic mainly discusses several important trade transportation routes. The commercial aspect has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Yizhou bazaar's development and its radiation and the impetus function to the surrounding area econom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i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As a "foreign govern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Yizhou provided important material support for the prosperity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Is coveted by the surrounding ethnic minorities, called the "East Hous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宗淼;;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2 况浩林;评说清代内蒙古地区垦殖的得失[J];民族研究;1985年01期
3 马永山;;论清末哲盟地区的蒙地开发[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01期
4 曹雪琴;市场经济与发挥地区经济优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晓黄;中东地区经济前景及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阿拉伯世界;1995年01期
6 胡引生;浅析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7 王玉珍;简论我国改革时期地区差距的特点[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8 辜胜阻,刘传江,,李莹,贺军,黄顺祥,朱农;长江中游-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其战略选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香港历史[J];中国外资;1997年06期
10 刘卫东;论全球化与地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被动嵌入[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反思[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梁明惠;;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杨再昌;罗应华;;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6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第二十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8 艾南山;;从横断山谈康藏地区的发展(详细摘要)[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9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侯绍庄;;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统计局;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和田日报(汉);2012年
2 记者 任红芳 通讯员 董建利;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3 记者王文芳;上半年地区经济增幅保持两位数势头[N];日喀则报(汉);2013年
4 记者 蒋姬;审议加快发展金融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建设生态强地实施意见等事宜[N];山南报(汉);2013年
5 记者 常娜;依托地区比较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记者 崔昭;上半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N];山南报(汉);2014年
7 记者 任红芳 实习记者 赵荣霞;审议通过六个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N];阿克苏日报(汉);2014年
8 本报记者 刘燕;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N];和田日报(汉);2014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记者 骆丹 特约记者 李天骄;结构调整或为主因:部分地区经济逆势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周崇;地区着力培育上市企业[N];阿克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平;中国水资源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模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悦萌;清朝前期对南方土司地区的法治统治[D];云南大学;2015年
3 顾先问;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周帅;中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D];外交学院;2017年
5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茹玉骢;合约实施效率与中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鑫;试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后立;中亚地区整合前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恒星;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宇t;环渤海地区现代服务业有效性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5 徐显朝;公元前11-前3世纪中国北方草原地区马具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众;市场获得、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新艳;莆仙地区现存文庙(孔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秀伶;1949-2000新疆地区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纳森(Bagigah Abdul Nasser);中国FDI对沙哈拉以南非州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钟芳;香港地区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3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68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