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新世纪小说的性别视野
本文选题:王安忆 切入点:新世纪小说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新世纪以来,一方面王安忆继续专注于女性叙述,从审美价值层面展现了女性日常生活图景。从《富萍》到《天香》,王安忆在历史和当下间穿梭,对日常生活的诗性观照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成为作家的写作自觉。另一方面,她又试图向男性世界开掘,剖析日常生活的层层肌理,以《匿名》等探问男性的精神世界,思索成长、生存乃至文明等问题。王安忆的新世纪文本中因此呈现出钟摆式游走的性别叙述姿态,一端是向来擅长的日常审美与女性写作,展现了富萍、秧宝宝、郁晓秋以及申家女子等为代表的生命姿态和日常情感。一端则以男性作为思想开掘的主体,并尝试抽象写作的复归和上下求索。王安忆对理性世界和精神层面进行探索,以逻辑推理再造“心灵世界”的小说理想,以更宏观的思维思考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王安忆新世纪文本的性别叙事转换,与其开阔的性别视野、独异的性别叙述理念有很大关联。在她看来,女性在生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审美性,小说的意义就在于表现它。王安忆小说创作观念的审美转向,使她将审美眼光注入日常并发掘美。而男性更具社会性、后天性、再造性特征,承担更重的社会责任。王安忆承认两性差异,能以更平和、理性的心态面对两性写作,这既是对既有女性文学叙述的思想超越,也洋溢出更为平和理性、开阔的人文情怀。本论以王安忆的新世纪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视野为切入点。绪论部分首先从新世纪以来的创作风貌出发,以性别叙述为切入点,对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概述。第一章从日常审美的角度对其中的女性文本进行分析,展现了日常生活图景的审美性。基于王安忆在新世纪以来文本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对男性的关注,第二章则着重对其中男性精神成长和文明之思进行剖析。第三章则从王安忆塑造的两性形象出发,力图探究她的性别视野和写作立场及其意义所在。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 on the one hand, Wang Anyi has continued to focus on women's narration, showing a picture of women's daily life from the aspect of aesthetic value. From "Fu Ping" to "Tian Xiang", Wang Anyi shuttles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The poetic reflection of daily life and the deep concern for the fate of women become the writer's writing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she tries to dig into the male world, analyze the layers of texture of daily life, and inquir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men with Anonymous.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of growth, survival and even civilization, Wang Anyi's text for the new century thus presents a pendulum sex narrative posture. One end is the daily aesthetic and female writing that he has always been good at, showing Fu Ping and Yang Bao. Yu Xiaoqiu and Shenjia woman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life posture and daily emotion. At one end, men are the main body of thinking, and they try to recover and search for abstract writing. Wang Anyi explores the rational world and spiritual level. Reconstructing the novel ideal of "mind World" by logical reasoning,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with more macroscopic thinking. The gender narrative transformation of Wang Anyi's text in the new century is more open to the gender perspective. In her opinion, women have natural advantages and aesthetic qualities in lif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lies in its expression. While men are more social, acquired, reinvented, and assume great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Wang Anyi acknowledge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is able to write in a more peaceful and rational manner. This is not only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of both female literature narration, but also the more peaceful, rational and open humanistic feelings. This theory takes Wang Anyi's novel of the new centur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starts from the creativ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new century, takes the gender narr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tudi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femal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aesthetics. It shows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daily life picture. Based on Wang Anyi's different attention to men in the text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ale spiritual growth and the thought of civi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tries to explore her gender perspective, writing posi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rom the image of both sexes created by Wang Anyi.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彩霞,马丁;不媚俗的前卫与不落伍的古典——论王安忆的独特性及“不要独特性”之文学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唐晓丹;解读《富萍》,解读王安忆[J];当代文坛;2001年04期
3 李彩云;勇敢的追求 深沉的启迪——王安忆小说新作《富萍》欣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朱青;王安忆笔下的“生长的疼痛”[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5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6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论王安忆的小说哲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7 李雪梅;试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人文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荒林;王安忆小说:自我的成长与孤独的承担[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张爱荣;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阶段性[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宋文坛;游移·迷恋·徘徊——对王安忆9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种解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晓峰;;文学:个人心灵的景——王安忆的文学观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华积;;“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郜元宝;全面接受王安忆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臻青;王安忆在建构自己的一个梦[N];辽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写实空间下的无尽可能[N];辽宁日报;2007年
4 杨剑龙;精神的探究与艺术的追求[N];文艺报;2001年
5 王宏图;对现实的回应及其匮乏[N];文学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王安忆《长恨歌》登上话剧舞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女性写作促进妇女理论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胡燕春;当代海派女作家的美国“表情”[N];光明日报;2011年
9 台湾著名学者 陈信元;大陆名作家:两岸共同的文化偶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常态叙述中的精神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蓓;王安忆的上海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向辉;守望·逃离·追寻[D];苏州大学;2009年
9 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倩;论王安忆新世纪小说的性别视野[D];郑州大学;2017年
2 董远方;王安忆的乡土写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茜;王安忆的人文关怀[D];安徽大学;2004年
4 唐凤琴;漂泊与救赎—论王安忆[D];安徽大学;2011年
5 谷文静;总体性理论视野下的王安忆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清洁;论王安忆小说的电影改编[D];苏州大学;2015年
7 余海艳;“民族寓言”: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王安忆小说[D];温州大学;2015年
8 杨平平;论王安忆小说的温情书写[D];南昌大学;2015年
9 牟文烨;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张潇晖;新世纪以来王安忆作品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9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689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