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解读

发布时间:2018-05-16 06:09

  本文选题: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 《麦田里的守望》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16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从被学校开除到回家的三天时间内在纽约游荡的流浪故事。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通过平实、通俗的口语化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少年真实的内心世界。本文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三组二元对立,探索了小说对传统童真观念、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的颠覆。引言部分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下一步的论点阐述打下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正文部分分别对三对二元对立进行了解构,首先是对儿童/成人这组二元对立的解构主义解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儿童角度,分析了儿童世界中纯真和狡诈并存的现象;二是成人角度,探索了成人世界同时存在的虚伪和善良。第二章是对顺从/反叛这组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分析围绕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性进行,他自身同时存在传统道德中尊重师长、热爱读书、善解人意、体贴父母的特质,但同时也做出暴力叛逆、善于撒谎等不良行为。第三章是对英雄/反英雄的解构主义解读,分析了霍尔顿和安托里尼老师集英雄和反英雄为一身的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小说中三组二元对立的解读,此文揭示了作品中对童贞、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的进步性思考和对传统标准的超越。希望此文能为读者提供新的鉴赏角度,去重新审视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并且从新的理论视角去思考和挖掘《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深刻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a novel by American writer Jerome David Salinger in 1951.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16-year-old Holden Calfield who wandered around New York for three days from school to home. The novel shows the real inner world of a teenager through plain, colloquial language with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method. On the basis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groups of binary opposites in Catcher in the Rye, and explores the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nocence, values and heroism in the novel.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introduces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Derrida's deconstruction,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argum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he main body part has carried on the deconstruction to the three pairs of binary oppositions, first of all, the deconstruction of children / adults,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first,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existence of innocence and cunning in the children's world, and explores the hypocrisy and goodness in the adult worl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interpret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of obedience / rebellion, and to analyze the contradiction around Holden, wh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pecting teachers, loving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caring for his parents in his traditional morality. But also violent treason, good at lying and other bad behavior.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hero / anti-hero analysis of Holden and Antolini teacher hero and anti-hero as one of the two character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groups of dualistic opposites in the novel,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rogressive thinking on virginity, values and heroism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standar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readers with a new appreciation angle to re-examine this enduring classic work and to think about and excavate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莎;解构主义研究现状[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2 孙洁;解构主义的遮羞布 议实验戏剧《原野》[J];中国戏剧;2000年11期

3 罗志高;解构主义和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易雪梅;;解构主义翻译学在中国[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杨一秋;孟珊;;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影响的得与失[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刘丽英;;解构主义视域下的世界、作品、作者及读者之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7 王陈辉;;解构主义设计思维浅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魏双霞;;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解构主义的几个倾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9 闻明君;;从解构主义视角看译本的多样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5期

10 吴晓都;前苏联文论家眼中的解构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蒙兴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从双峰对峙走向融合共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丽君;;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4 林大中;;秋千与解构——《呼吸秋千》的解构主义解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5 闫文芳;;解构主义建筑与我国和谐社会相悖[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朝;;极致绚烂——解构主义语境下时装色彩设计[A];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周毅;;德里达访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2 章海霞 综合;解构主义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小夕;如此“解构”,呜呼哀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非中心在中心的废墟上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7 周雯;非理性、反传统与表现虚无[N];中国建设报;2004年

8 冯颜利 俞宣孟 卫明 甘丹;走近德里达 倾听解构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顾学文;好的建筑,总是激动人心[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梦婷;解构主义的翻译——清政府涉外条约语例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2 于宁;《归家》的解构主义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涵韵;汉字的解构在创意品牌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代玉;解构主义在裙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5 唐吉男;基于解构主义建筑设计方法的科技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江寒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诺布洛克的《荀子》英译本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丁欣;从解构主义看朱迪特·戈蒂耶在《玉书》中的创造性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李英菀;《呼吸呼吸》的解构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杜丹萍;后现代视域下微电影的解构主义生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蔡艳开;《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比较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95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895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