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传统文化 + 生态文明 ; 参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命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讨论,触及大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从老子、孔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等,研究、学习它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形塑了这个命题的原典,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在今日所面临的生态议题中,从“天人合一”的发展角度出发,挖掘和阐释它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为解答今日之问题的理念极具导向和现实意义。“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命题,而且也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模式。从“天人合一”相关的古典文献着手,还原典籍中提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或概念,这些问题和概念正如近现代的学者所持续追问的一样,“什么是天?”、“如何合一?”可能我们并不一定完全接受他们的解答,但答案中隐含的一些独到见解却能给我们启发。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发展的爬梳,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代表人物那里的所指涵义,明了其内在蕴含意味变迁便是必要的理论前提。这种梳理可以清楚的看到“天人合一”思想不能笼统地同西方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等同,但是,在时代需求下,对“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意义的挖掘有助于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解读并非否认“天人合一”的其他意蕴,也并非简单将其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将意涵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关于生态伦理这一层面抽取出来,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作对比,表明在面临当下的发展问题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形成中国独有的生态伦理观,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为可持续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这种寻找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追究,更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具有实际意义。对“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价值层面的意义进行生态伦理的探讨和阐释,旨在通过“天人合一”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唤醒每个个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担当,尊重天地万物间的内在价值,推进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单纯依靠技术和政策的硬性驱动,而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人文情怀,才能实现真正地绿色、共享、和谐与发展。
[Abstract]:"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discussed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touched upon a large number of great thinkers, philosophers, from Laozi, Confucius, Mencius to Dong Zhongshu, Zhu Xi, and so on. The best way to learn it is to read the original form of this proposition, which constitutes the basic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mong the ecological issues facing today, it is of great guid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cavate and explain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 its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is not only the main proposi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but also has been internalized as a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restores some basic problems or concepts mentioned in the classical books, which are like the questions and concepts that are constantly asked by modern scholars, "what is heaven?" and "how to be United?" Perhaps we may not fully accept their answers, but some of the original ideas implied in the answers can enlighten us. Therefore,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different times. Understanding its inherent implication of change is the necessary theoretical premise. This sort of combing can clearly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cannot be broadly identical with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However, under the needs of the times, To excavate the ecological ethical meaning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is helpful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to gain new vitality. This kind of interpretation is not to deny the other implication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nor simply to interpret it a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to extract the ecological ethics from the thought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Comparing with the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thought, it shows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unique ecological ethics view of China is formed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ighlights the urg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provides a good ecological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search is not onl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but also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awaken each individual's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interprets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the meaning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in the aspect of value of man and nature, in order to awaken each individual's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hole thinking mod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Respecting the intrinsic value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t simply relying on the rigid drive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 but using "one cloud to push the other cloud," Only when a soul awakens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another soul can it realize true green, sharing,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2-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概论(五) 第五节 酒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J];酿酒;2000年05期
2 张成岗;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诠释[J];现代哲学;2000年02期
3 王业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4 任继愈;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5 杨永彬;杨永彬:群蜂现象和中国传统文化[J];哲学动态;2000年02期
6 李德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关于文化的一点再思考[J];东南学术;2000年06期
7 杨士钰;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J];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01期
8 张同乐;论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翟振业;关于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研讨的反思[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刘金陵;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反思[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王雪燕;张绍旭;程国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使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3 许抗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风雷;;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孟庆q;;新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赵春生;;瞿秋白与中国传统文化[A];瞿秋白百周年纪念-全国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燕良轼;卞军凤;颜志雄;王涛;;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智慧的若干标准[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杜道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9 王五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的责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10 孙启泮;;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桂钿;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学术月刊》编辑部副总编、编审 夏锦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需要新的维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九三学社郴州市委专职副主委 曹世香;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N];郴州日报;2010年
4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N];咸阳日报;2011年
5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庞井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走向[N];经济日报;2011年
6 曲靖市麒麟区育红小学副校长 尹怀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N];云南经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杜发强 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泛”[N];平凉日报;2012年
8 海天出版社编审 秦海;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3年
9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吸引我的活力”[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曹保明 中国民协副主席 吉林省民协主席;中国传统文化抢救挖掘的又一成果[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翔;赵芝薰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朱春鹰;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梅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齐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3 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王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查超;论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徐文璐;关于《世博与中国传统技艺》翻译项目的实践报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7 蔡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渤海大学;2015年
8 刘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D];长江大学;2015年
9 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孔小娜;契合与差异: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4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034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