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9 00:42

  本文选题:宋辽金 + 考古遗存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孩童形象是宋、辽、金时期常用的装饰图案,常见于诸多考古遗存以及传世品之中。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考古发现的带有孩童形象的宋辽金考古遗存日益增多,大大开阔了宋辽金孩童形象的研究视野。本文依据已发表的考古出土材料,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以时代为划分,对宋辽金时期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进行简要梳理,分别分析宋辽金时期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从考古学视角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面貌。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对象、目的以及国内外对宋辽金时期考古遗存中孩童形象的研究简史。第二章为宋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及特点。宋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载体丰富,种类繁多,笔者以秦岭淮河为界,分成秦淮以南和秦淮以北两区,按照载体的不同,对宋代的孩童形象进行研究。分析秦淮以南和秦淮以北地区在地域、文化以及社会因素影响下,孩童形象的差异、成因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第三章为辽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及特点。辽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虽种类和载体不及宋代丰富繁多,但依旧具有独特个性。笔者对辽代考古遗存不做地域划分,直接按照载体进行梳理分析。探讨辽代考古遗存中孩童形象的特点、成因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第四章为金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及特点。金代考古遗存中的孩童形象种类和载体都较为丰富,风格独特,加之疆域扩大,因而孩童形象地域特色鲜明。笔者特对金代考古遗存做地域划分,以长城为界,划分长城以南和长城以北地区,按照载体对孩童形象进行梳理分析,探讨金代考古遗存中孩童形象的特点、成因以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面貌。第五章为结语,是对全文针对宋辽金时期考古遗存中孩童形象的研究及分析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并提出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Abstract]:The images of children are commonly used as decorative patterns in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rchaeological work,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with the images of children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which greatly broadens the research field of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Based on the published archaeological unearthed materials and rel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ldren's image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nd studies the social life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origin, object, purpose and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m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Song Dynasty.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Song Dynasty are rich in carriers and varied in variety. The author takes the Huaihe River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s the boundar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e south of Qinhuai River and the north of Qinghuai Riv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arrier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mage of children in the south of Qinhuai and north of Qinghua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cultural features reflected by them.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im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Liao Dynasty. Although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Liao Dynasty are not as rich and varied as those of Song Dynasty, they still have a unique personality. The author of the Liao Dynasty archaeological remains do not do geographical division, directly according to the carrier carding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Liao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m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in Dynasty.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in Dynasty, the types and carriers of children's images are rich, unique style, and 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y, s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images are distinct. The author divides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in Dynasty into different regions, taking the Great Wall as the boundary, dividing the areas south of the Great Wall and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images of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carrier, and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of children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in Dynasty.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its refle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and generaliz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hildren's image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So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7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12期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唁电[J];江汉考古;2001年03期

3 徐湖平;江苏考古工作世纪之初的思考[J];东南文化;2002年01期

4 何驽;;《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读后思考[J];考古;2002年12期

5 付彤;陈璐;;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3年02期

6 宋建;;上海考古随想[J];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01期

7 李零;一个考古读者的希望[J];读书;2004年06期

8 洪石;;“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5年06期

9 盛之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成立揭牌[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10 胡小伟;;浅谈盗墓对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8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9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李陈奇;新时期考古工作的主战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江苏省文物局局长 王慧芬;创新考古体制 推进考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方启 麻赛萍 贾博宇 范佳翎;你想了解考古吗?[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孙秀丽;基建考古 何去何从[N];中国文物报;2012年

5 ;微言大义: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2013:四川科技考古元年[N];中国文物报;2013年

7 曹金萍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重视明清考古:学科发展的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实习记者 吴运亮;国内首个“文物移动医院”将现代科技带到考古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土木;让考古的回归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佳霖;北京市立法细化“施工前考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韶光;潮湿环境模拟考古现场地下水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学超;良渚遗址考古期病害与微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海明;郑韩故城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振宇;宋代漏泽园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佩萌;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6 程亚南;地质考古行业职业工装设计系统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7 夏秋函;试论北朝青瓷[D];南京大学;2014年

8 田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辽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逸林;中国早期金器的分类研究及其文化来源[D];南京大学;2016年

10 何昊;甘青宁地区汉代城址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37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037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