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女》中伊莉莎的伦理身份探讨

发布时间:2020-06-29 23:23
【摘要】:乔治·萧伯纳被公认为是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他的戏剧也往往传递出深刻的社会意蕴,《卖花女》(1913)是一个典型例证。前人主要聚焦于该剧的女性主义批评、存在主义批评、及原型批评等等,而女主角伊莉莎在“转变”之后的困惑与困境却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至于其根源,探讨的人更少。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伦理身份是个人生活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有关“身份”的理论来探究《卖花女》中伊莉莎的伦理身份,继而挖掘萧伯纳在该剧中所传达的伦理意蕴。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萧伯纳及其《卖花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石,其中包括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有关“身份”的理论介绍,并指出了此视角对文本研究的适用性。第三章分析了伊莉莎伦理身份的“转变”。由于外表、语言和行为举止等社会文化因素与个人伦理身份息息相关,伊莉莎怀着提升社会身份的梦想,接受了语言训练。经过六个月的训练,伊莉莎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显著“转变”。第四章探讨了伊莉莎对其伦理身份的困惑。伦理身份包括自我认定与社会认可两方面,伊莉莎在完成“转变”后认为自己的伦理身份也随之得到了提升,然而那只是她的自我意识。从希金斯与皮克林在花园茶会之后对伊莉莎的态度来看,她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第五章细致地分析了伊莉莎在完成“转变”后重构伦理身份的困难。伊莉莎所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语境----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及阶级差异、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及当时女性的不利处境是其深层根源。因此伊莉莎随后陷入了困境。她看起来像一位上流社会的淑女,然而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经济基础,这也意味着伊莉莎既不能回去工作,也无法享受淑女的生活方式。由于伊莉莎在当时并没有更好的选择,她选择了妥协,最终借助婚姻来重构其伦理身份。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期卖花女伊莉莎在阶级地位向上流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伦理身份的“转变”,及随之而来的困惑与困境,《卖花女》关涉了当时的社会伦理问题。通过将《卖花女》与其伦理语境相结合,本文对萧伯纳的这一剧作及其传递的伦理意蕴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探讨。萧伯纳试图揭示在维多利亚时期,下层阶级成员,尤其是缺乏经济基础的下层女性意图挤入上一层社会阶层的困难性。不过作为费边主义者的萧伯纳同时又肯定了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通过伊莉莎的故事,萧伯纳展示了其对个体改变自身命运能力的信心,戏剧的后续部分展现了萧伯纳渐进变革的思想,而这正是《卖花女》所蕴含的伦理及社会意义之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2.0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茂生;王英;;《卖花女》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王玲丽;;从《卖花女》中的戏剧突转看萧伯纳的费边主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邓年刚;;论《皮格马利翁》中伊莉莎伦理身份的“惑”与“解”[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丹;困境中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丽达;黑格尔戏剧美学视域下《匹克梅梁》人物冲突的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3 伍金文;萧伯纳三部戏剧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上的讽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刘云云;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吴贤义;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燕红;萧伯纳和他的“观念剧”[D];四川大学;2006年

7 刘婷婷;不同的人生,相同的命运:两位女主人翁《玩偶之家》中娜拉与《匹格梅利翁》中伊莉莎的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4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734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9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