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散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6:26
   1930年创刊的《骆驼草》是一份综合性的纯文学刊物,周刊以散文创作为主,因此《骆驼草》周刊中的散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骆驼草》周刊的出现迅速汇集了一批以周作人为核心的北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的登场是前期京派作家的首次集体亮相,在三十年代文学向左转的主流语境下,周刊的出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骆驼草》同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社团群体,他们因相同的审美旨趣走在了一起,这离不开周作人的领导作用,作为周刊的核心人物周作人,对周刊的贡献功不可没,自然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周刊的其他重点作家,如废名、梁遇春、俞平伯等也将分析研究。本文的整体思路如下:第一章介绍《骆驼草》周刊。主要是对《骆驼草》周刊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描述,让人了解《骆驼草》周刊。本章一共三节,第一节介绍《骆驼草》周刊的创刊背景以及最终停刊的原因,第二节将《骆驼草》放入京派文学刊物中进行研究,分析周刊与其他京派文学刊物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进一步归纳出《骆驼草》独特的风貌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发掘《骆驼草》周刊的意义。第二章外部生活世界的书写。主要是对《骆驼草》描写日常生活的随笔散文的研究。根据散文的内容来分,本章共两节,第一节研究以民风、民俗为描述对象的“草木虫鱼”趣味小品文;第二节研究作家对自己故乡风土描绘的散文,在《骆驼草》刊登的作品中多有关于故乡的描写,通过作家的故乡情结和乡土意识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章自我独语和社会对话。本章共两节。第一节从内容上划分,主要研究人生抒怀类散文,主要是对《骆驼草》中抒发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念的散文的研究,其中重点研究梁遇春和废名的散文;第二节研究以与社会的对话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此时期的周刊作家没有像五四时期那样对社会现象进行激烈的抨击和批判,而是面对社会对周刊及作家的批判之声,他们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与社会上的其他声音进行对话,表明自己的创作立场,其中最突出的是周刊同人与左翼文学的对峙。第四章《骆驼草》散文的艺术特色。《骆驼草》周刊的作家是以周作人为核心的骆驼草同人,他们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旨趣,因此周刊虽有多位作家刊文,但是其散文艺术特色也大致相同。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研究周刊文学体现出的性灵特点;第二节研究散文表现出文学的趣味性;第三节研究散文中“苦味”、“涩味”与“简单味”。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I207.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沙漠”中的《骆驼草》
    第一节 《骆驼草》的诞生与解体
        一、《骆驼草》诞生的缘起
            (一)北京的文学生态环境
            (二)《骆驼》、骆驼社、《骆驼草》
        二、《骆驼草》解体的原因
            (一)创作成员的离散
            (二)商业经营的失败
            (三)社会环境的压制
    第二节 京派文学中的《骆驼草》
        一、《语丝》和《骆驼草》
        二、《骆驼草》与其他京派刊物
    第三节 《骆驼草》散文风貌及意义
        一、“好文章我自为之”——《骆驼草》散文的风貌
        二、《骆驼草》散文的意义
            (一)京派文学的开端
            (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坛
            (三)推动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 自然世界的书写
    第一节 “草木虫鱼”趣味小品
        一、从民俗的视角看《骆驼草》散文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二)“俗”事物的趣味书写
            (三)“鬼神”题材的书写
        二、周作人民俗散文形成的原因
            (一)国外近代思想的影响
            (二)少年时期的经历
            (三)现实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乡土的表现
        一、《骆驼草》散文中的乡土情结
        二、《骆驼草》散文中的乡土意识
            (一)民族意识与乡土意识
            (二)精神家园
第三章 自我独语和社会对话
    第一节 抒情独语散文
        一、苦闷与激情的矛盾体——梁遇春
            (一)别具一格的话语方式
            (二)黑暗与希望的矛盾体
        二、散文化的小说——废名
    第二节 社会杂谈与对话
        一、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
            (一)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二)周作人与自由主义文学
        二、与左翼文学的对峙
第四章 《骆驼草》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直抒性灵
        一、性灵文学的缘起
        二、《骆驼草》散文性灵的表现
    第二节 散文的趣味性
        一、得之于生活的闲趣
        二、富于思想特色的理趣
        三、颇具艺术气息的雅趣
    第三节 苦味、涩味与简单味
        一、苦味
        二、涩味
        三、简单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学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伟;;逃离北京:1926年前后知识群体的南下潮流[J];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2 黄开发;;阿索林在中国[J];书屋;2012年12期

3 焦敬华;;《骆驼草》周刊的文学品格[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11期

4 陈丽红;;叙事的苦恼——废名《桥》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1年14期

5 丁文;;周作人与1930年左翼文学批评的对峙与对话[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

6 闫东艳;;从《语丝》和《骆驼草》看周作人编辑思想的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郭君英;;关于《骆驼草》夭折原因的分析[J];文学教育(上);2008年08期

8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4期

9 刘勇;艾静;;京派作家的文化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赵海彦;;废名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J];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坚怀;论现代小品散文的休闲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贺殿广;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宇;沉钟社与《骆驼草》—围绕文艺青年与青年导师的关系展开的历史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2 于娇;前期京派文人的精神停泊地[D];辽宁大学;2017年

3 张磊;论周作人鬼神题材散文[D];南京大学;2016年

4 张满满;文体的“觉醒”-《骆驼草》周刊散文文体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赵玲玲;周作人与中国隐逸传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凯华;周作人与“左翼”(1927~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丽霞;周作人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梦婷;十字街头的象牙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明丽;《骆驼草》时期京派文人的潜隐与升腾[D];河南大学;2010年

10 李丹;文学的自由与红尘的超脱[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3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73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d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