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基址用砖情况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4:13
   晋阳古城是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历史上晋阳城军政地位特殊,曾作为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京而闻名。从2011年开始了针对晋阳古城遗址的一系列讨论、试掘、发掘等工作,发表及出土了很多珍贵材料,其中发掘出的晚唐五代时期建筑规模最为庞大,建筑的一些地面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本文则主要以最常见的建筑材料——砖为重点讨论一下晚唐五代时期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的用砖情况。二号建筑基址群发掘出了较为完整的宫殿区域,其中包括了殿宇、庭院、廊庑以及正侧门等遗址,各个建筑紧密相连,营造规整,但只残留地面部分,因此保留了大量的砖。该基址群中,可以看到不同建筑地面铺砌所用砖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也能看到同一座建筑中不同种类砖的搭配使用。砖作为一座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用法用量、规格以及铺设方法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建筑群所用砖的规格、用法及铺设等方面观察记录并进行总结,首先要对该遗址出土的砖进行类型学分析,清楚该遗址建筑所用砖的类型有哪些;再与宋代《营造法式》中对宋代建筑用砖的规定以及山西地区唐砖室墓用砖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可以得到晚唐五代时期建筑与宋代建筑用砖上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清楚晚唐五代时期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在用砖上的不同。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K878.3;K242.4;K243.1
【部分图文】:

长方形,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基址用砖情况初步研究6第二章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用砖的类型学研究晋阳古城晚唐五代时期的各类建筑以及中出土了大量的砖,大部分遗迹为残存。因此砖的保存状况也不是很好,经过整理,完整砖的数量还较多。本章将对这些遗迹中出土的砖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所引用的照片(图2.1-图2.9)均来自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2.1砖的分类晚唐五代的砖出土数量较多,按形状分为长方形砖、正方形砖两种。2.1.1长方形砖根据砖的砖体大孝绳纹粗细、绳纹方向和砖的颜色、质地的特征不同,分为两型。A型砖体厚大。部分砖上有粉状侵蚀现象(图2.1、2.2)。标本一号殿址:12,完整。泥质灰陶,青灰色。该砖各边齐平,整个砖体厚大。除阴面饰有绳纹外其余各面皆为素面。绳纹一般较粗,绳径0.3~0.5厘米。绳纹刻划不规则,斜向,不太平整。泥胎含有少量的细砂粒和小石砾,胎色青灰偏白,长37.5、宽18、厚5.5厘米。图2.1长方形砖A型正面图2.2长方形砖A型背面B型砖体稍小(图2.3、2.4)。标本二号殿址:15,完整。泥质灰陶,青灰色。砖各边齐平,砖体相对稍校除阴面饰有绳纹外其余各面皆为素面,阴面饰有竖向的绳纹。绳纹一般较粗,绳径0.3~0.5厘米。绳纹不太规则,部分呈段状、弧状,不平整,多见不规则小坑。泥胎较纯净,胎色青灰,砖体致密。长33、宽15.5、厚5厘米。

长方形,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基址用砖情况初步研究6第二章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用砖的类型学研究晋阳古城晚唐五代时期的各类建筑以及中出土了大量的砖,大部分遗迹为残存。因此砖的保存状况也不是很好,经过整理,完整砖的数量还较多。本章将对这些遗迹中出土的砖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所引用的照片(图2.1-图2.9)均来自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2.1砖的分类晚唐五代的砖出土数量较多,按形状分为长方形砖、正方形砖两种。2.1.1长方形砖根据砖的砖体大孝绳纹粗细、绳纹方向和砖的颜色、质地的特征不同,分为两型。A型砖体厚大。部分砖上有粉状侵蚀现象(图2.1、2.2)。标本一号殿址:12,完整。泥质灰陶,青灰色。该砖各边齐平,整个砖体厚大。除阴面饰有绳纹外其余各面皆为素面。绳纹一般较粗,绳径0.3~0.5厘米。绳纹刻划不规则,斜向,不太平整。泥胎含有少量的细砂粒和小石砾,胎色青灰偏白,长37.5、宽18、厚5.5厘米。图2.1长方形砖A型正面图2.2长方形砖A型背面B型砖体稍小(图2.3、2.4)。标本二号殿址:15,完整。泥质灰陶,青灰色。砖各边齐平,砖体相对稍校除阴面饰有绳纹外其余各面皆为素面,阴面饰有竖向的绳纹。绳纹一般较粗,绳径0.3~0.5厘米。绳纹不太规则,部分呈段状、弧状,不平整,多见不规则小坑。泥胎较纯净,胎色青灰,砖体致密。长33、宽15.5、厚5厘米。

正面图,长方形,方砖,灰陶


第二章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用砖的类型学研究7图2.3长方形砖B型正面图2.4长方形砖B型背面2.1.2正方形砖根据砖表面有无纹饰,分为两型。A型素面正方形砖。根据背面是否有绳纹,可分为两式。Ⅰ式素面方砖。标本一号殿址:17,残,泥质灰陶,胎质较粗。制作较规整,表面青辊,背面素面。残长21.5、残宽18.6、厚7厘米(图2.5、2.6)。图2.5A型Ⅰ式正面图2.6A型Ⅰ式背面Ⅱ式绳纹方砖。标本三号廊庑:10,残,泥质灰陶,浅灰色,质地细腻。制作较规整,表面素面,背面粗绳纹,略呈弧状,绳径0.2~0.5厘米。边长34、厚3.8厘米(图2.7、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路遐;賈舒婷;;晚唐五代的“指示代詞+‘個’+名詞”結構[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6年00期

2 田耕宇;苦闷·沉思·求索——中国封建文艺在晚唐五代的新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04期

3 李晶;;晚唐五代愁苦词中的审美距离[J];文艺评论;2013年02期

4 黄晓宁;冯雪冬;;晚唐五代——宋时期“寻”“觅”替换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吴在庆;亢巧霞;;2007年晚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吴在庆;亢巧霞;;2008年晚唐五代文学研究述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张赪;;晚唐五代的受事前置句[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8 郑炳林,徐晓丽;论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02期

9 喻芳;从寒士精神到隐逸情怀——晚唐五代学贾岛一派诗人思想境况的变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徐晓丽,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吐谷浑与吐蕃移民妇女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翔;中晚唐五代藩镇文职幕僚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2 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戒律清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王华;晚唐五代至明初汉语助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国斌;晋阳古城晚唐五代建筑基址用砖情况初步研究[D];山西大学;2020年

2 张梦;中晚唐五代开封崛起及宋初定都原因探析[D];郑州大学;2019年

3 陈宇超;中晚唐五代军人主狱论析[D];苏州大学;2018年

4 魏臻;翰林学士与晚唐五代中枢政治[D];兰州大学;2018年

5 张明;晚唐五代的军乱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6 张耀;晚唐五代的河陇吐蕃[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陈天琦;晚唐五代令词格律之定型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曾君之;晚唐赋及其与庾信赋的关系[D];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

9 梁若飞;移民家族—陇西迁晋阳辛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10 王珍;晚唐五代诗格与中国诗学的再度自觉[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4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74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