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3:57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软性力量,一直以来在引导和稳定民心、稳固国家政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认同的默认主体是人,是人对国家、社会、个人等议题一系列价值观念的综合性认同,其生成和实现关系到主体、客体、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互动。实现意识形态认同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当前,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主体交往也更加密切,这为主体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意识形态认同却也面临着主体虚假性认同、意识形态内容与主体历史性生成需求不同步、交往主体逐渐异化的现实挑战。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论述,对这些论述的理解撑起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社会等内容的论述,是马克思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主体性质、特点、发展方向等内容,区别于以往哲学家的新思考,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视角出发,对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展开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推进意识形态实质认同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提升思路,推动主体能够自觉自愿、真情实意的认同意识形态,乃至于上升至精神信仰。本文从梳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理论入手,以二者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即价值主体建构为内在遵循展开分析,价值主体是把握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重要维度,也是认识意识形态认同主体的现实维度。主体、客体及中介的多重互动关系贯穿于意识形态认同的全过程,主体则是意识形态认同得以生成的重要依托。“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为其提供具体的实现方式,“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为意识形态认同明确环境条件,“历史生成”中的主体造就了意识形态认同的多样性。为提升意识形态认同的主体性条件优势,可从人的主体性存在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寻找破解答案。具体在主体的实践中推动意识形态认同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化,在主体社会交往关系的深化中促进意识形态认同,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增进意识形态认同,推动意识形态认同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得到提升。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B03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
        1.2.2 关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研究
        1.2.3 关于主体性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意识形态认同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阐释
        2.1.1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2.1.2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形成发展
        2.1.3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核心要义
    2.2 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阐释
        2.2.1 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基础
        2.2.2 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类型
        2.2.3 意识形态认同过程的主客体关系分析
第3章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联系
    3.1 价值主体建构是二者共同的核心关照
        3.1.1 价值主体建构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重要维度
        3.1.2 价值主体建构是把握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
    3.2 意识形态认同生成机理的主体性依托
        3.2.1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为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实现方式
        3.2.2 “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为意识形态认同明确了环境条件
        3.2.3 “历史生成”中的主体决定了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差异
    3.3 意识形态认同现实境遇的主体性审视
        3.3.1 意识形态认同的主体性机遇剖析
        3.3.2 意识形态认同的主体性挑战剖析
第4章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视角下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路向
    4.1 在主体实践中推动意识形态认同由“实然”向“应然”转化
        4.1.1 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展开中深化意识形态认同
        4.1.2 在发展主体物质生产实践中获取意识形态更新方向
    4.2 在主体社会交往关系的深化中促进意识形态认同
        4.2.1 在提高交往主体意识中提升意识形态认同质量
        4.2.2 在主体交往媒介的合理运用中增进意识形态渗透力度
        4.2.3 在主体交往规范的重塑中优化意识形态认同环境
    4.3 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增进意识形态认同
        4.3.1 在对主体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体察中提升意识形态精神信仰属性
        4.3.2 以主体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导向提升意识形态内容的现实性
        4.3.3 在主体社会心理的积极引导中增进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峰;赵帅;;论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J];理论观察;2016年02期

2 赵秉峰;;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观察;2016年03期

3 余慧;;国内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研究[J];学术探索;2016年08期

4 杜高明;;再论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J];求索;2015年01期

5 曹宁;;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法制博览;2015年20期

6 曹宁;;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济宁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7 赵秉峰;梁佳琦;;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特征[J];理论观察;2015年09期

8 傅畅梅;张楠;;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年02期

9 肖苑;;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下道德自律的实现探析[J];祖国;2017年12期

10 褚小山;;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14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莎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年

2 陆艳;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体性思想[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

3 秦宇龙;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19年

4 高洋;论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6年

5 程飞娟;《资本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6 郑卓群;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当代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7 何飞龙;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卜元;明清民歌审美中的主体性思想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8年

9 义媛;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D];太原科技大学;2016年

10 陈大帅;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D];河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6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76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