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宋代佛教遗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02:24
  自汉代起,佛教就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进入广西,到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时发展兴盛,而到了宋代,佛教传播更广和更具普遍性。本文以广西地区宋代遗存的佛寺、摩崖石刻、带有佛教因素的文物等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广西宋代佛教发展做初步探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了广西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之后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回顾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目前学术界对广西宋代佛教发展研究较少,虽然已有部分文章提及,但大多是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地区出发,不能完整体现广西宋代佛教发展情况。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统计学等方法,对宋代佛寺、石刻以及出土文物进行研究,进而了解广西宋代佛教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为文章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广西宋代佛教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广西宋代佛教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并且佛教世俗化特征愈加明显。第二章,运用历史地理学,对广西宋代佛寺进行了归纳整合,对佛寺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了了解。在空间分布上,整个广西佛寺呈现分布范围广泛,但地区分布不均的特征。与唐代相比,佛寺分布的区域范围扩大,由桂北扩展到桂西、桂东南地...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西宋代佛教遗存研究


全州湘山寺内部场

来源,柳州,遗址,大雄宝殿


25妙明塔图2:妙明塔(来源:笔者摄影)(二)柳州灵泉寺柳州灵泉寺位于柳州市马鞍山,始建唐代,原名大云寺。焚毁后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重建,在北宋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曾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又在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扩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灵泉寺宋代建筑遗址于2006年发现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发现灵泉寺宋代建筑遗址1处,此遗址长16米,宽9米,地面铺设青砖。考古学者根据遗址柱网分布,得出该遗址平面格局为面阔7间,进深3间,包括青砖墙基、排水沟等等。发现有文化遗物200多件,包括莲花纹瓦当、忍冬纹地砖等带有佛教文化意味的建筑构件,以及铜镜残片、唐代碑刻残件、宋钱等。现存灵泉寺为民国时重建,主殿大雄宝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整个佛寺由大雄宝殿、斋室、财神殿、钟楼、鼓楼、祖师殿、观音殿、韦驮殿构成,佛寺香火鼎盛,加上在立鱼峰景区内,信众甚多。北宋词人王安中在《新殿记》一文后有这样一首谒言:“南山古佛家灵泉,绀殿飞出玻笴天。双龙戏珠扶屋椽,上有碧井垂青莲。王城梵宫堕目前,祥光夜烛牂牁川。楼钟横撞震大千,仙者辍弈鹤驾翩。石鱼立舞雷鼓阗,我来时从两貂蝉。父老惊叹相后先,号佛稽首愿力坚。泰一下趣羲和鞭,往迎两宫日驭旋。百神呵护敢不虔,尽岭南北际海壖,天河洗兵人晏眠,摧伏飓母扫瘴烟。普雨万国常丰年。”①不仅描绘了灵泉寺的基本面貌,且生动表现了灵泉寺作为名寺受人敬仰威望甚重的场面。①王俊,杨奔主编.柳州诗存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40~41.

柳州,南山


26韦驮殿大雄宝殿图3:柳州灵泉寺(来源:笔者摄影)(三)贵港南山寺宋江邦佐有诗曰:“南山特地森奇峰,嶙峋怪石盘虬龙。巨灵夜半擘山腹,幻出岩窦相玲珑。”①从诗中可知,南山地形奇特,环境清幽,是修行的理想场所。相传在南山佛教兴盛之前,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后佛教兴盛,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始建南山寺,落成后,太宗赐御书二百二十四轴。到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仁宗赐额“景佑禅寺”。元代,元顺帝曾赐书“南山寺”三字,原碑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破坏,现在寺内所立“南山寺”碑是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拓片复制的。南山寺主要依洞而建,寺内历史文物种类较多。主要有摩崖造像、历代石刻、古石佛、飞来钟、菩提树、舍利塔等等。其中,宋代的文物遗迹主要是几件摩崖造像、石刻以及飞来钟。石刻主要有陈谠南山寺摩崖和南山寺前后主持题名碑,是研究南山寺历史的重要资料。飞来钟由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江西抚州匠人曾守政承造,此钟重千斤,上有铭文。(四)合浦东山寺合浦东山寺,在合浦县廉州镇。座落在古灵觉寺故址上,为宋宝山成禅师所创,明永乐、万历及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东山寺为四进砖木混合建筑结构。第一进山门,门额上有进士喻俊所书“东山寺”三字;第二进为单檐歇山顶的天王殿;第三进为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第四进为观音殿,单檐,歇山顶。整个佛寺建筑结构既自成一体,又合为一套。其内供奉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观音大士等佛像。①(民国)欧卿义修,梁崇鼎纂.贵县志影印版[M].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67:809~810.


本文编号:2913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13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f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