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坦西绘画的超文性戏仿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7 22:48
超文性戏仿是戏仿文本通过对目标文本(源文本)的整体性模仿,比如体裁、意象、风格、叙事模式、常用母题等,来达到对目标文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转移、置换或解构,从而使传统的和先锋的、正统的和非正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和对峙。(1)超文性戏仿既肯定又否定、既捍卫又破坏的双重意义,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被发扬光大,以至于这种创作手法越来越常见,作品也越来越多,影响也日渐扩大。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但在绘画领域,当代美国画家马克·坦西无疑是一位杰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初的作品,超文性戏仿手法一直在马克·坦西的作品中占据主要地位。同时,将经典作品进行超文性戏仿来引发对问题的思考,是他作品的巧妙之处。这些超文性戏仿作品大多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对当今世界的油画创作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个影响甚至波及到了中国。本文从超文性戏仿手法入手,对马克·坦西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尝试着揭示这种创作手法对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带来的启示性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章,分析超文性戏仿手法的含义和功能,介绍这一创作手法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广泛运用。超文性戏仿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历史十分悠久,...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克·坦西《天真之眼的测试》1981
?贝?罚??嵌蕴拼??婀适碌?戏仿。《青铜时代》包含了三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万寿寺》是对袁郊《红线》的戏仿,第二个故事《红拂夜奔》是对杜光庭《虬髯公客传》的戏仿,第三①[法]吉拉尔·热耐特:《隐迹稿本———二级文学》,.转引自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②[俄]米·米·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③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000-2529(2004),第102页。图1-2鲍勒斯·波特尔《牛犊》1647布面油画236cm×339cm图1-1马克·坦西《天真之眼的测试》1981布面油画78in×120in
第一章、超文性戏仿手法的阐释11(二)超文性戏仿手法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1.“双重编码”图像信息的开放性琳达·哈琴认为,戏仿在后现代实践中常常具有“双重编码”。这里的“双重编码”,一重是来自历史和源文本的态度和信息,一重是来自新的语言环境的态度和信息。巴赫金在谈论戏仿的时候也曾经写到过,“按语法和结构,他属于一个说话人,而实际上却混合着两种话语,两种风格,两种表意和评价的视角”①。对于戏仿来说,两种文本(源文本、戏仿文本)和两套编码必定有差异和矛盾性。用巴赫金的观点来说,戏仿者总是为戏仿文本加上了“语调的括号”②。这样,两套话语体系的对话关系总是有种矛盾和冲突,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才导致了滑稽和幽默效果的产生。因此,戏仿对于他人话语的引用,并不是机械的插入,而是两者之间起到了化学反应。我们就以马克·坦西的《超越大师之路二》(1987)(图1-4)为例。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没有马克坦西其他的作品那么复杂,所以,编码信息比较容易分析。作品中画的是一个油漆匠正站在木梯子上非常努力地探着身子粉刷墙壁,但油漆匠要刷掉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图1-5)。①[英]玛格丽特·A·罗斯:《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王海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6页。②王林然:《双重编码的后现代戏仿》,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32页。图1-3马塞尔·杜尚《L.H.O.O.Q》1919现成品铅笔19.7cm×12.4c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思现代主义:马克·坦西的绘画探索[J]. 葛华灵. 美术. 2018(03)
[2]超文性戏仿:一种独特的“互文”与“对话”体裁[J]. 程军. 文艺评论. 2013(09)
[3]作为艺术史家的动物——关于纯真之眼的反思[J]. 阿瑟·C·丹托,王春辰. 美术文献. 2011(02)
[4]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 赵宪章.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3)
[5]后现代的理性写实与解构主义─—纽约画家马克·坦西作品解读[J]. 世界美术. 1994(04)
硕士论文
[1]双重编码的后现代戏仿[D]. 王林然.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 胡非玄.中南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2840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克·坦西《天真之眼的测试》1981
?贝?罚??嵌蕴拼??婀适碌?戏仿。《青铜时代》包含了三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万寿寺》是对袁郊《红线》的戏仿,第二个故事《红拂夜奔》是对杜光庭《虬髯公客传》的戏仿,第三①[法]吉拉尔·热耐特:《隐迹稿本———二级文学》,.转引自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页。②[俄]米·米·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③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000-2529(2004),第102页。图1-2鲍勒斯·波特尔《牛犊》1647布面油画236cm×339cm图1-1马克·坦西《天真之眼的测试》1981布面油画78in×120in
第一章、超文性戏仿手法的阐释11(二)超文性戏仿手法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1.“双重编码”图像信息的开放性琳达·哈琴认为,戏仿在后现代实践中常常具有“双重编码”。这里的“双重编码”,一重是来自历史和源文本的态度和信息,一重是来自新的语言环境的态度和信息。巴赫金在谈论戏仿的时候也曾经写到过,“按语法和结构,他属于一个说话人,而实际上却混合着两种话语,两种风格,两种表意和评价的视角”①。对于戏仿来说,两种文本(源文本、戏仿文本)和两套编码必定有差异和矛盾性。用巴赫金的观点来说,戏仿者总是为戏仿文本加上了“语调的括号”②。这样,两套话语体系的对话关系总是有种矛盾和冲突,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才导致了滑稽和幽默效果的产生。因此,戏仿对于他人话语的引用,并不是机械的插入,而是两者之间起到了化学反应。我们就以马克·坦西的《超越大师之路二》(1987)(图1-4)为例。这幅画表现的内容没有马克坦西其他的作品那么复杂,所以,编码信息比较容易分析。作品中画的是一个油漆匠正站在木梯子上非常努力地探着身子粉刷墙壁,但油漆匠要刷掉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图1-5)。①[英]玛格丽特·A·罗斯:《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王海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6页。②王林然:《双重编码的后现代戏仿》,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32页。图1-3马塞尔·杜尚《L.H.O.O.Q》1919现成品铅笔19.7cm×12.4c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反思现代主义:马克·坦西的绘画探索[J]. 葛华灵. 美术. 2018(03)
[2]超文性戏仿:一种独特的“互文”与“对话”体裁[J]. 程军. 文艺评论. 2013(09)
[3]作为艺术史家的动物——关于纯真之眼的反思[J]. 阿瑟·C·丹托,王春辰. 美术文献. 2011(02)
[4]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 赵宪章.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3)
[5]后现代的理性写实与解构主义─—纽约画家马克·坦西作品解读[J]. 世界美术. 1994(04)
硕士论文
[1]双重编码的后现代戏仿[D]. 王林然.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超文性戏仿理论试说[D]. 胡非玄.中南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284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