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归化城土默特的土地关系与乡村聚落 ——以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0-12-18 00:47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是农牧交错地带,明中叶起已有汉人进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开垦耕种。入清以后,清政府在此编旗设佐,划定旗界,以效纳、开垦等多种形式占有土地,同时给两翼蒙古划分了户口地、香火地及公共游牧地。康雍乾年间,大量移民从口外迁徙而来,寻求谋生之路。土地逐渐成为归化城土默特社会的焦点。民人与蒙古订立土地契约,从蒙古手中获得土地的“永租权”。部分民人将土地转租转典以谋取利益。清末土地整理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蒙旗的土地关系,也改变了蒙旗的土地权属。土地的开垦、租佃与乡村聚落的形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人通过租佃蒙古民众的户口地、伴种或租种各召庙的香火地、信教领取天主教堂地等方法在归化城土默特地区逐渐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文章在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开垦进程,以土地契约文书为线索阐述了土地流转的大体情况以及土地租佃与村落形成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归化城土默特社会整合进入王朝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具体过程。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的土地关系与乡村聚落 ——以契约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为归化城土默特土地分类示意图①

龙王庙,土地,蒙古,佃户


63Y光扣Y万贵Y长贵Y飞Y跃Y毕力格朝鲁孟朝克图图3-2图为小Z村的照壁,原址为龙王庙。二、佃户新村——大Z村的形成康雍乾年间,大批民人租种蒙古地亩并在Z村定居下来,分别有徐、高、杨、宿、张、任、史、彭等家族。老人们常说,祖先刚来的时候都是春天从口外带上种子,在租种蒙古的土地里劳作,秋收后带着粮食和银钱回口里过冬,来年开春再来,秋后再回。他们攒够银钱,征得官府同意,才在距离小Z村不远的地方盖起房子,这个由佃户组成的新村,叫大Z村。S姓家族的历史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从开始定居在大Z村,到将土地转典转佃获得资本,再到清末拥有大片土地,成为大家族这一过程。S家最早从口外来,租种蒙人土地开始定居下来。咸丰六年(1856),村里蒙古白银吉力扛将自己的Z村东一块地出租与S家的S广永远耕种。①S家租种蒙古土地,并获得了土地的①SM所藏契约,咸丰六年十一月廿五日。

义和团,火种,庙宇,教民


82中见人韩有邬满赵元傅玉林①契约记载的是民人白虎生、白崇德、白白楞三人将自己原来租到的蒙古户口地转推给天主堂耕种的情况。民人将自己的“永租权”出卖给天主堂,以此获得现钱十九吊八百文。上述H村的两张土地契约展现了天主堂在土默特地区从蒙古、民人手中买地的具体过程。正是由于教会在华的特殊性,教会在短时间内购买了大量的土地,以土地吸引教民,发展教众,迅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类似的教民村。图3-4图为H村现存的庙宇光绪二十六年(1900),各地义和团的反洋教运动点燃了反抗的火种。归化城土默特右旗境内大致分为四个反洋教中心,最早起事的是西边和北边。北边以苏波盖村戏班班主秦长泰为首,美岱召村民也参与其中。②四月,爆发兴义楼事件。萨拉齐厅属二十四顷地教民石忠等人因争地杀死准格尔旗蒙、民等9人。教堂包藏行凶者,激起民众不满。是年六月,反洋教人士攻打G村的天主教堂,抢劫较为富裕的教友,教堂也遭到严重破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怀仁神甫趁赔教之机,强占G村附近土地,拆除村里庙宇,要求村民信奉天主。①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宣统二年,档案号:80-14-986②王磊义、姚桂轩、郭建中:《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上)》,北京:藏学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本文编号:292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