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概念考

发布时间:2020-12-21 11:23
  “神仙”概念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厘清“神仙”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层次含义,并揭示出其演变的逻辑关系,对于中国的神话学和仙话学研究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对“神”与“仙”两个概念的字源、字义及其原初特征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原初意义上,“神”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神,其是被先民神化了的自然现象,是具有神秘性、主体性和创始性的超自然存在者,而“仙”概念是指人通过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具有出世性的超自然存在者,二者在产生根源、达成方式、生死观点和道德职责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神”和“仙”在各自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内涵不仅展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社会领域中,“神”和“仙”的形象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化与普及化。对于“神”而言,人们在对于自然现象的神化的基础上,赋予了自然神以人格性特征,在对于祖先和历史英雄人物的神化的基础上,赋予了人格神以更为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对于“仙”而言,灵魂不死观念的出现,降低了修炼成仙的难度,从而满足了更多人的成仙愿望,而道德规范的要求,又成为是否能够成仙或成就何种等级之“仙”的评判标准。因此,“神”和“仙”的演化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满足人对于“神”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神仙”概念考


西周早期金文“神”字左下“示”右上“申”结构)[1](

金文,自然现象


第2章“神”与“仙”的原初含义9(图一西周早期金文“神”字左下“示”右上“申”结构)[1](图二西周中期金文“神”字左“示”右“申”结构)[2](图三西周中期金文“神”字右“示”左“申”结构)[3](图四西周晚期金文“神”字单“申”部成字)[4]总之,“神”字的出现虽然在时间上晚于“神”这一概念所表述内容的出现,但是“神”字作为一个会意字,却很好地体现了人对于不可知的自然现象进行祭祀的含义,因此,“神”的原初含义应当指自然神。2.1.2“神”的主要特征“神”的原初含义是与“神”的主要特征分不开的。大体而言,原初意义上的“神”具有神秘性、主体性和创始性三大特征。1.神秘性特征“神”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存在,这首先体现在先民对于自然现象所产生的神秘感上。《说文解字》中所谓“天垂象”,即是指当时人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意为电闪雷鸣的“申”字具有含义上的一致性。但是“申”字所指代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同时还包括“山川湖海”等自然地貌现象,甚至还包括“麟,凤,龟,龙”[5]或“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内的四灵崇拜现象[6],如此等等。由于这些自然现象对于先民来说是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因此自然崇拜很自然地便和人的祭祀活动联系了起来。所以我们不难想见,“神”字所表示的内容与人对于其所不能理解之自然现象而进行的祭祀活动相关。可见,缘于当时人们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各种自然现象往往展现出为人所不能理解,同时又不能匹敌[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7册宁簋盖[M].北京:中华书局,1935:2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8册兴锺[M].北京:中华书局,1935:7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1册锺[M].北京:中华书局,1

金文,自然现象


第2章“神”与“仙”的原初含义9(图一西周早期金文“神”字左下“示”右上“申”结构)[1](图二西周中期金文“神”字左“示”右“申”结构)[2](图三西周中期金文“神”字右“示”左“申”结构)[3](图四西周晚期金文“神”字单“申”部成字)[4]总之,“神”字的出现虽然在时间上晚于“神”这一概念所表述内容的出现,但是“神”字作为一个会意字,却很好地体现了人对于不可知的自然现象进行祭祀的含义,因此,“神”的原初含义应当指自然神。2.1.2“神”的主要特征“神”的原初含义是与“神”的主要特征分不开的。大体而言,原初意义上的“神”具有神秘性、主体性和创始性三大特征。1.神秘性特征“神”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存在,这首先体现在先民对于自然现象所产生的神秘感上。《说文解字》中所谓“天垂象”,即是指当时人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意为电闪雷鸣的“申”字具有含义上的一致性。但是“申”字所指代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同时还包括“山川湖海”等自然地貌现象,甚至还包括“麟,凤,龟,龙”[5]或“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内的四灵崇拜现象[6],如此等等。由于这些自然现象对于先民来说是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因此自然崇拜很自然地便和人的祭祀活动联系了起来。所以我们不难想见,“神”字所表示的内容与人对于其所不能理解之自然现象而进行的祭祀活动相关。可见,缘于当时人们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各种自然现象往往展现出为人所不能理解,同时又不能匹敌[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7册宁簋盖[M].北京:中华书局,1935:21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8册兴锺[M].北京:中华书局,1935:7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1册锺[M].北京:中华书局,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庄子的神仙思想与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J]. 王威威.  中国宗教. 2008(Z1)
[2]《抱朴子内篇》的神仙道教理论综述[J]. 崔文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论两汉时代的乡村神祇崇拜[J]. 马新.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1)
[4]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J]. 田桂民.  南开学报. 2003(06)
[5]论仙崇拜及其产生的原因[J]. 黄云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两汉时期的西王母信仰[J]. 周静.  四川文物. 1998(06)
[7]葛洪及其神仙学[J]. 李刚.  中华文化论坛. 1998(03)
[8]论神仙思想的伦理功能[J]. 姜生.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9]儒道生死观相略[J]. 陈朝晖.  齐鲁学刊. 1994(03)
[10]葛洪神仙学的哲学思想[J]. 李刚.  社会科学研究. 1991(01)

博士论文
[1]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D]. 姚圣良.山东大学 2006
[2]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 张文安.郑州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初探[D]. 李剑楠.中央民族大学 2010
[2]神仙传记中的神仙信仰研究[D]. 张立敏.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29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9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