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3:46
  唐代文学中文言小说的创作在我国文言小说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代盛衰对文人心态与创作内容有极大的影响。唐朝前期社会安定,形成了初盛唐情绪高昂、奋发向上的文学作品,而到了中唐时期,盛世不再,身处离乱的士人们在中唐创作小说时心态已经发生改变。通过研究中唐小说文本中的文人心态,能够了解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存境况。鉴于之前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版本流传、成书年代、作者考辨等方面,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唐肃宗至德元年至文宗大和元年创作的小说作品,以文人心态作为论文的切入点,对中唐小说进行研究和阐释。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的内容主要是阐述研究此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以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从中唐时期的战乱、经济与文化生活三大方面的转变,梳理出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生成的大背景。第二章将中唐时期小说作品中主要的文人心态归纳为五大类: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趋势逐利的处世心态,追求平等的爱恋心态,跳脱现世的隐逸心态,沉迷物欲的游戏心态。第三章通过中唐小说中呈现出的心态总结出中唐文人的心态特征,第四章在文人心态特征的基础上解读中唐时期文人心态蕴含的思想内涵及意义。结语部分... 

【文章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战乱背景
    第二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经济背景
    第三节 中唐文人生活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多元呈现
    第一节 积极进取的政治心态
    第二节 趋势逐利的处世心态
    第三节 追求平等的爱恋心态
    第四节 跳离现世的隐逸心态
    第五节 沉迷物欲的游戏心态
第三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痴迷进士的狂热心理
    第二节 缘事而发的反思心理
    第三节 普遍存在的尚奇心理
第四章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内涵及意义
    第一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内涵
    第二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心态的思想意义
    第三节 中唐小说中文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枕中记》看唐代士人的心态与价值取向[J]. 胡燕.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2]唐代小说作者的地理分布[J]. 马托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2000年以来安史之乱研究综述[J]. 孟献志.  西部学刊. 2015(11)
[4]论唐传奇人神恋故事的人神平等性[J]. 伍微微.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4)
[5]信仰与功利之间:中晚唐文人的狂放心态[J]. 董春林.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6]唐人的审美意识探析[J]. 杨运来.  美与时代(中). 2011(11)
[7]再论唐代的人神恋小说[J]. 关四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8]论唐传奇兴起与繁荣的原因[J]. 杨文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9]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 李红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J]. 李剑国.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博士论文
[1]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D]. 王永丹.吉林大学 2014
[2]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D]. 任志强.山东大学 2014
[3]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D]. 邵明珍.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 贾海建.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D]. 韩瑜.浙江大学 2009
[6]唐代山东士族与文学[D]. 李建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D]. 盛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 黄勇.四川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唐代家训诗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刘静.东北师范大学 2019
[2]唐代彭城刘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慎丽英.宁波大学 2018
[3]唐传奇与古文运动关联性研究[D]. 章贽.江西财经大学 2018
[4]唐代涉梦小说之文人心态探析[D]. 朱岩.西南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29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29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