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义亲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4 07:53
义亲是指双方因收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五代十国时期的义亲现象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无。义亲现象的盛行对五代十国的政治、社会、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对义亲概念进行界定,对五代十国前的义亲现象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概括五代十国义亲关系的类型、结义亲的方式、义亲现象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并对其进行评价。据史料记载,义亲现象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至秦汉时期仍较少。魏晋时期,结义亲现象逐渐增多,义亲关系也开始丰富,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已形成社会风气,达到古代义亲现象的顶峰。五代十国的义亲现象,涉及人数众多,影响甚大,此现象既受到前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因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而进一步发展。义亲现象在五代十国时期广泛存在。其所涉及的义亲关系,几乎囊括了父子、兄弟、叔侄、甥舅等所有亲属关系;结义亲的对象上至皇帝、后妃、文武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伶人、奴婢等;结义亲双方或存在血缘关系。义亲关系的形成要经过书面结义亲、行动结义亲、口头结义亲三种方式。且义亲现象具有“范围广、类型多、涉及面大”、“结义亲父子占主流”、“结义亲者多为武人”及“义亲关系脆弱”等特点。五代十国的义亲现象是诸多因素综...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五代十国时期义亲关系类型统计图
五代十国时期义亲现象研究-27-图2五代十国时期结义亲对象统计图注释:以上数据来源见附录。4.义亲关系脆弱五代十国时期的结义亲者,多是“以利合而相资”,①即结义亲双方因共同利益而结为义亲关系。一旦共同利益的消失,义亲关系也会随之结束,双方甚至会反目成仇,相互攻伐。(1)养父子间的关系脆弱五代十国时期,一旦养父子关系确立之后,养子通常会跟随的养父姓氏,改易姓名。但许多养子功成名就时,就会恢复本姓,与养父母的关系也随之结束。荆南成汭少年时曾杀人,被仇家追杀,“因落发为僧,冒姓郭氏,亡匿久之,及贵,方复本姓”;②王晏球曾为汴人杜氏养冒姓杜氏。后“以平定功授宋州节度使,上章求还本姓名。”③高季兴,少时为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梁太祖养李让为子,更名朱友让,又见高季兴,命朱友让养为己子,因此高季兴也冒姓朱氏。高季兴在升任颍州防御使之后,恢复本姓。若养父子之间有利益冲突时,便会自相残杀。如岐王李茂贞养子李继鹏、李继晟,在李茂贞的支持下劫持昭宗。后李茂贞为李克用所逼迫,“斩继鹏、继晟,上表待罪”。④朱温养子朱友恭,幼时即被朱温所养,长大后随朱温征战四方,以军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33页。②(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7《梁书·成汭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63页。③(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4《唐书·王晏球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992页。④(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23页。
本文编号:2935280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五代十国时期义亲关系类型统计图
五代十国时期义亲现象研究-27-图2五代十国时期结义亲对象统计图注释:以上数据来源见附录。4.义亲关系脆弱五代十国时期的结义亲者,多是“以利合而相资”,①即结义亲双方因共同利益而结为义亲关系。一旦共同利益的消失,义亲关系也会随之结束,双方甚至会反目成仇,相互攻伐。(1)养父子间的关系脆弱五代十国时期,一旦养父子关系确立之后,养子通常会跟随的养父姓氏,改易姓名。但许多养子功成名就时,就会恢复本姓,与养父母的关系也随之结束。荆南成汭少年时曾杀人,被仇家追杀,“因落发为僧,冒姓郭氏,亡匿久之,及贵,方复本姓”;②王晏球曾为汴人杜氏养冒姓杜氏。后“以平定功授宋州节度使,上章求还本姓名。”③高季兴,少时为汴州富人李让的家僮。梁太祖养李让为子,更名朱友让,又见高季兴,命朱友让养为己子,因此高季兴也冒姓朱氏。高季兴在升任颍州防御使之后,恢复本姓。若养父子之间有利益冲突时,便会自相残杀。如岐王李茂贞养子李继鹏、李继晟,在李茂贞的支持下劫持昭宗。后李茂贞为李克用所逼迫,“斩继鹏、继晟,上表待罪”。④朱温养子朱友恭,幼时即被朱温所养,长大后随朱温征战四方,以军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36《义儿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433页。②(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7《梁书·成汭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63页。③(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4《唐书·王晏球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992页。④(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23页。
本文编号:2935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3528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