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11:4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天才发现,它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还实现了对于“人”和“生活”的“理性具体”的理解。根据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人的本质属性主要包括感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超越性,而人的生活则主要表现为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美好生活作为一种人的解放,也必然是向人自身回归的生活。本文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证了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根基、主体和实现路径。美好生活的根基在于劳动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向人的感性对象性本质属性的回归表现为劳动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劳动的状况决定了人的生活状况。在异化劳动中,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人被迫接受的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直接导致了人的生活的恶化。只有不断推动劳动的解放,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回归人自身,美好生活才能现实地生成。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主体。社会历史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民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积极表现,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向人的这一属性的回归表现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壮大和巩固。在自然关系方面,人民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劳动中生产、评价、享受着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从而大大丰富了物质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美好生活的根基是劳动解放
1.1 生活植根于劳动
1.1.1 自然关系取决于劳动的自然属性
1.1.2 社会关系取决于劳动的社会属性
1.2 生活恶化源于异化劳动
1.2.1 异化劳动是物质生活贫困化的直接原因
1.2.2 异化劳动是社会生活对立化的主导因素
1.3 美好生活奠基于劳动解放
1.3.1 劳动解放是美好自然关系的根本
1.3.2 劳动解放是美好社会关系的依托
第二章 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民
2.1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
2.1.1 人民直接参与了自然关系的建构
2.1.2 人民推动了社会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2.2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评价主体
2.2.1 人民是自然关系的直接评价者
2.2.2 人民是社会关系的最高评价者
2.3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
2.3.1 人民是美好自然关系的直接享受者
2.3.2 人民是美好社会关系的最终受益者
第三章 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是“自我实现”
3.1 “自我实现”是“现实的人”的主体表征
3.2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3.2.1 “自我实现”是美好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
3.2.2 “自我实现”是美好社会关系的发展导向
3.3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依据
3.3.1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理想
3.3.2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生成根基、观念认知与价值关怀[J]. 胡军良.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8)
[2]《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生活观初探[J]. 杨丽京,林密.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3]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贾淑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J]. 王楚楚. 大连干部学刊. 2019(07)
[5]美好生活的审美生存意蕴[J]. 李建嵘. 人民论坛. 2019(16)
[6]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论析——基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考察[J]. 张建忠. 学海. 2019(03)
[7]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要义、建构逻辑与实践方案[J]. 欧阳康,熊翔宇. 湖北社会科学. 2019(05)
[8]作为总体性的“美好生活”及其可能[J]. 毛勒堂,韩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 曲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10]“美好生活需要”的马克思生存论考量[J]. 尚小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D]. 赵华飞.中共中央党校 2018
本文编号:3002997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美好生活的根基是劳动解放
1.1 生活植根于劳动
1.1.1 自然关系取决于劳动的自然属性
1.1.2 社会关系取决于劳动的社会属性
1.2 生活恶化源于异化劳动
1.2.1 异化劳动是物质生活贫困化的直接原因
1.2.2 异化劳动是社会生活对立化的主导因素
1.3 美好生活奠基于劳动解放
1.3.1 劳动解放是美好自然关系的根本
1.3.2 劳动解放是美好社会关系的依托
第二章 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民
2.1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主体
2.1.1 人民直接参与了自然关系的建构
2.1.2 人民推动了社会关系的生成与发展
2.2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评价主体
2.2.1 人民是自然关系的直接评价者
2.2.2 人民是社会关系的最高评价者
2.3 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享受主体
2.3.1 人民是美好自然关系的直接享受者
2.3.2 人民是美好社会关系的最终受益者
第三章 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是“自我实现”
3.1 “自我实现”是“现实的人”的主体表征
3.2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3.2.1 “自我实现”是美好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
3.2.2 “自我实现”是美好社会关系的发展导向
3.3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依据
3.3.1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理想
3.3.2 “自我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建设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生成根基、观念认知与价值关怀[J]. 胡军良.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8)
[2]《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生活观初探[J]. 杨丽京,林密.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3]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与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贾淑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4]《反杜林论》中的美好生活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J]. 王楚楚. 大连干部学刊. 2019(07)
[5]美好生活的审美生存意蕴[J]. 李建嵘. 人民论坛. 2019(16)
[6]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论析——基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考察[J]. 张建忠. 学海. 2019(03)
[7]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要义、建构逻辑与实践方案[J]. 欧阳康,熊翔宇. 湖北社会科学. 2019(05)
[8]作为总体性的“美好生活”及其可能[J]. 毛勒堂,韩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9]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 曲轩.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10]“美好生活需要”的马克思生存论考量[J]. 尚小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D]. 赵华飞.中共中央党校 2018
本文编号:3002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02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