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美术交流三十年

发布时间:2017-04-13 00:12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西美术交流三十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85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制度的变革,而后艺术家群体和自由艺术家的相继出现,既是中西美术交流的产物也推进了中西美术交流的深入发展。此后,通过交流展、新兴艺术媒体和艺术空间等,艺术家和美术活动家们把西方当代艺术引入中国,也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拿到国外展览,把中西美术交流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回顾过去的中西美术交流的历史,从清末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促使油画在中国广泛传播,再到民国时期大批出国留学的美术家归国后做出的对中西方美术交流的初步探索。新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传播已经不是单纯依仗着交通的发展而拓宽传播的通路,也不必使一批艺术家的躬身留学海外才能对西方艺术有所学习。二十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是客观的历史条件使传播变得更为简单高效,以至于我们很难抓住信息传播的瞬间,更难以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梳理分析。但这种专业化的信息其本身产生了一种发展,即交流这种方式,交流所承载的信息本身慢慢聚合在一起,成为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部分,也应运而生了一批专门活动在艺术交流中的中间人。交流的过程虽然变得日益复杂,但作为交流依据的作品是有迹可循的,这对中西美术交流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85思潮后的这段时间,大批留学艺术家归国,他们以达达主义、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等西方观点为模版,挪用德国新表现主义、超写实主义、激浪派、摄影绘画、新媒体艺术等艺术语言,又或者基于中国传统艺术做出自我超越的实践。这些如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在艺术实践的同时,客观上对当代中外美术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艺术家个体就是艺术交流传播中最为重要的关节点,以点开始研究,才能从源头上把握一个时期的美术脉络。但这些交流的过程纷繁复杂、充满了随机性和模糊性。相对于人个体的复杂多变,作为线索的事件就显得更具层次性和逻辑性。在中西美术交流史上,交流的展览就是佐证了交流过程的事件证据。而围绕着这些展览和美术活动而产生的策展人、活动家则是见证中西方美术交流的另一个视角,他们也在积极促成这样的交流。本文会从艺术家的作品本身举例,从图像、思潮、观念等角度分析其交流的方方面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运用美术史形式分析、图像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并结合文献记载,探索当代三十年中外美术交流的新发展。
【关键词】:中西美术交流 当代艺术 中西美术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114
【目录】:
  • 提要6-8
  • Abstract8-12
  • 导言12-15
  • 第一章 85思潮后的中国艺术界概况15-26
  • 1.1 艺术体制的变革15-17
  • 1.2 艺术群体的出现17-23
  • 1.3 自由艺术家的个体创造23-24
  • 1.4 全球化的趋势24-25
  • 1.5 媒体的变革25-26
  • 第二章 85思潮后的中西方美术交流26-38
  • 2.1 新时期美术交流渠道的拓展26-33
  • 2.1.1 重要的美术刊物26-28
  • 2.1.2 交流展的出现28-32
  • 2.1.3 艺术空间的兴起32-33
  • 2.2 新时期美术交流主体的变化33-38
  • 2.2.1 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34
  • 2.2.2 逐渐独立出来的美术活动家34-38
  • 第三章 当代美术家的西方模版38-50
  • 3.1 观念的移植38-42
  • 3.1.1 “达达”与杜尚39-41
  • 3.1.2 波普与安迪·沃霍尔41-42
  • 3.2 语言的临习42-46
  • 3.2.1 德国新表现主义42-43
  • 3.2.2 超写实主义43-44
  • 3.2.3 激浪派44
  • 3.2.4 摄影绘画44-46
  • 3.3 超越的实践46-50
  • 结语50-51
  • 图版51-58
  • 参考文献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芸;新表现主义新在哪里?[J];美术观察;2001年01期

2 ;意大利新表现主义画家桑德罗·基亚作品[J];美术观察;2001年01期

3 鲍玉珩;钱同琦;;艺术是表现:德国表现主义到新表现主义[J];电影评介;2008年21期

4 张宏伟;;搬用、综合和超越——作为新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黄梅;;对话“新表现主义”之后[J];世界美术;2013年02期

6 胡怡闻;;哥布阿群体 新表现主义画风[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6年03期

7 陈潇;;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四重奏[J];大美术;2006年04期

8 张黎红;;解读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意大利三C”[J];作家;2008年14期

9 宋小青;李雪;;率直与反叛的交融——新表现主义的精神特质与趋向[J];芒种;2012年13期

10 管郁达;;新表现主义的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J];当代油画;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张亚萌;中国艺术家为何对新表现主义情有独钟?[N];中国艺术报;2013年

2 陆斯嘉;德国新表现主义:摇滚画布的狂野之心[N];东方早报;2014年

3 鲁虹;中国新表现主义绘画催生新的评价标准[N];中国文化报;2014年

4 陈潇;站在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之间[N];美术报;2006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 王镛;情感的变奏[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走近理想世界[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王端廷;心灵的自传[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尚辉;“意象”与“表现”的文化质感[N];美术报;2006年

9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梦幻般记忆下的风景[N];美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海平;绘画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尹祯旋;记忆中存在的风景[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翠;中国新表现主义的精神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建明;中国新表现主义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邹依庆;新表现主义源流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龙范;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应彬;美国80年代新表现主义简析[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卢超;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约尔格·伊门道夫的绘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邹译萱;当代中西美术交流三十年[D];鲁迅美术学院;2015年

8 刘敦;话语流变与图像形态[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刘蓓蓓;论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中形式感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甘霞明;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文化身份问题[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西美术交流三十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2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