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经学格局与文学流变的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3 07:28
北朝经学与文学是中国经学与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战乱使得典籍留存较少,但并不能忽视其价值与地位。本文从原始资料着手,立足于北朝自十六国至隋朝的经学层级,尤其是五经内部地位的变动来观照文学发展的流变情况。论文的第一章简要追溯北朝之前各朝代经学的内部地位的变动(以每个朝代经典的数量,按照《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及小学九类统计著作数量。)并从经学传承方式的继承、研修和传授方式的继承、汉魏经学制度的继承三方面,探求汉魏经学为北朝经学发展提供的学理基础。第二章,以数据统计为依据,论说北朝各个时期(十六国、北魏、北齐、北周和隋)经学发展概况和内部层级的异动,同时宏观分析整个北朝的经学走向。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经学背景之下,分析北朝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关注北朝文体秩序和文学性考察,以及文人群体的经学家文学化和文学家经学化现象。第四章在南北朝对比中,探求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分析南北文学中经学内蕴的异同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经学家聚集与文学变革。北朝在战争后造成的经学家聚集,聚集后为争夺经学话语权所产生的斗争,带来了经学思想的融合。而在他们在经学斗争影响下,文学话...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朝经学格局与内部层级的提出
1.1 北朝之前的汉魏经学格局
1.2 北朝经学的学理基础
1.2.1 北朝对汉魏经学传承方式的继承
1.2.2 北朝对汉魏研修和传授方式的继承
1.2.3 北朝对汉魏经学制度的继承
第二章 北朝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的异动
2.1 北朝经学绍续与绵延:十六国
2.2 北朝经学的崛起期:北魏
2.3 北朝经学的发展期:北齐、北周与隋
2.3.1 北齐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2.3.2 北周和隋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第三章 经学格局的内部层级与文学关联性考察
3.1 北朝文学的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1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2 北魏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3 北齐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4 北周及隋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2 北朝经学格局影响下的文学格局
3.2.1 北朝经学影响下的文体秩序
3.2.2 汉魏文体的文学化创作
3.3 经学家文学化与文学家经学化
3.3.1 经学家文学化
3.3.2 文学家经学化
第四章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与南朝之比较
4.1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
4.1.1 礼教——“宜”与“守正”
4.1.2 春秋教——属辞比事以批判现实
4.1.3 诗教——温柔敦厚的讽谏与颂美
4.2 南朝的文学特点与经学内涵
4.3 南北朝经学内涵的异同与影响
第五章 北朝经学家聚集与文学发展走势
5.1 北朝经学学者群落与文学学者群落的地域分布
5.2 北朝经学家群落的聚集与文风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崛起到鼎盛:魏晋经学“中衰”论辨正[J].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4)
[2]论曹魏经学[J]. 刘运好. 中州学刊. 2017(12)
[3]论经学与诗性思维的关系[J].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4)
[4]北风初开:两晋北方经学论[J]. 刘运好. 青海社会科学. 2017(01)
[5]论魏晋经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J]. 邓成林,刘运好. 学术交流. 2017(01)
[6]魏晋南北朝经学百年研究回顾[J]. 郭海涛. 华夏文化. 2016(02)
[7]论经学与魏晋诗学发展的错综复杂性[J]. 刘运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8]先秦礼学与文体批评[J]. 李冠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9]崔浩与北魏经学[J]. 姚立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10]经学统合完成于《五经正义》的历史动因[J]. 张分田,张鸿. 人文杂志. 2014(03)
博士论文
[1]魏晋儒家教化研究[D]. 王榆芳.郑州大学 2017
[2]汉晋经学思潮与杜预春秋左传学研究[D]. 李彬源.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魏晋学风之变与诗经学走向研究[D]. 杨青芝.河北大学 2015
[4]南北朝三礼学研究[D]. 张帅.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北朝文学思想史[D]. 雷炳锋.南开大学 2012
[6]六朝论语学研究[D]. 宋钢.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隋代文学研究[D]. 李建国.武汉大学 2006
[8]南北朝经学史[D]. 焦桂美.山东大学 2006
[9]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 秦跃宇.扬州大学 2005
[10]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 黄清敏.福建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朝赋及散文的赋化研究[D]. 阴田雨.山西大学 2019
[2]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D]. 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论北朝《春秋》学的传授[D]. 王金宁.吉林大学 2015
[4]高允研究[D]. 辛娇.河北师范大学 2014
[5]北齐文学研究[D]. 刘亚欣.郑州大学 2014
[6]北朝范阳卢氏家族文学研究[D]. 谢烨萍.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北朝《诗经》学研究[D]. 周忠强.西北师范大学 2011
[8]魏晋诗经学研究[D]. 户瑞奇.苏州大学 2009
[9]魏晋《春秋》学研究[D]. 李飞.安徽师范大学 2007
[10]北朝本土文学研究[D]. 陈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7281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朝经学格局与内部层级的提出
1.1 北朝之前的汉魏经学格局
1.2 北朝经学的学理基础
1.2.1 北朝对汉魏经学传承方式的继承
1.2.2 北朝对汉魏研修和传授方式的继承
1.2.3 北朝对汉魏经学制度的继承
第二章 北朝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的异动
2.1 北朝经学绍续与绵延:十六国
2.2 北朝经学的崛起期:北魏
2.3 北朝经学的发展期:北齐、北周与隋
2.3.1 北齐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2.3.2 北周和隋的经学发展与内部层级
第三章 经学格局的内部层级与文学关联性考察
3.1 北朝文学的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1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2 北魏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3 北齐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1.4 北周及隋文学发展总体面貌与基本特点
3.2 北朝经学格局影响下的文学格局
3.2.1 北朝经学影响下的文体秩序
3.2.2 汉魏文体的文学化创作
3.3 经学家文学化与文学家经学化
3.3.1 经学家文学化
3.3.2 文学家经学化
第四章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与南朝之比较
4.1 北朝文学的经学内蕴
4.1.1 礼教——“宜”与“守正”
4.1.2 春秋教——属辞比事以批判现实
4.1.3 诗教——温柔敦厚的讽谏与颂美
4.2 南朝的文学特点与经学内涵
4.3 南北朝经学内涵的异同与影响
第五章 北朝经学家聚集与文学发展走势
5.1 北朝经学学者群落与文学学者群落的地域分布
5.2 北朝经学家群落的聚集与文风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崛起到鼎盛:魏晋经学“中衰”论辨正[J].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4)
[2]论曹魏经学[J]. 刘运好. 中州学刊. 2017(12)
[3]论经学与诗性思维的关系[J]. 刘运好.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4)
[4]北风初开:两晋北方经学论[J]. 刘运好. 青海社会科学. 2017(01)
[5]论魏晋经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J]. 邓成林,刘运好. 学术交流. 2017(01)
[6]魏晋南北朝经学百年研究回顾[J]. 郭海涛. 华夏文化. 2016(02)
[7]论经学与魏晋诗学发展的错综复杂性[J]. 刘运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8]先秦礼学与文体批评[J]. 李冠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9]崔浩与北魏经学[J]. 姚立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10]经学统合完成于《五经正义》的历史动因[J]. 张分田,张鸿. 人文杂志. 2014(03)
博士论文
[1]魏晋儒家教化研究[D]. 王榆芳.郑州大学 2017
[2]汉晋经学思潮与杜预春秋左传学研究[D]. 李彬源.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魏晋学风之变与诗经学走向研究[D]. 杨青芝.河北大学 2015
[4]南北朝三礼学研究[D]. 张帅.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北朝文学思想史[D]. 雷炳锋.南开大学 2012
[6]六朝论语学研究[D]. 宋钢.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隋代文学研究[D]. 李建国.武汉大学 2006
[8]南北朝经学史[D]. 焦桂美.山东大学 2006
[9]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 秦跃宇.扬州大学 2005
[10]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 黄清敏.福建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朝赋及散文的赋化研究[D]. 阴田雨.山西大学 2019
[2]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D]. 关岩岩.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论北朝《春秋》学的传授[D]. 王金宁.吉林大学 2015
[4]高允研究[D]. 辛娇.河北师范大学 2014
[5]北齐文学研究[D]. 刘亚欣.郑州大学 2014
[6]北朝范阳卢氏家族文学研究[D]. 谢烨萍.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北朝《诗经》学研究[D]. 周忠强.西北师范大学 2011
[8]魏晋诗经学研究[D]. 户瑞奇.苏州大学 2009
[9]魏晋《春秋》学研究[D]. 李飞.安徽师范大学 2007
[10]北朝本土文学研究[D]. 陈玲.安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7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2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