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品质、创意场与城市创意空间网络的塑造 ——以上海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5 23:20
  创意本身与个人和群体的思想、行动紧密相关。同时,创意也被嵌入到有形的社会环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塑造其运动的轨迹和方向。城市是创意的源头,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资质禀赋吸引创意阶层的到来,同时,通过城市内部创意空间之间的互动将创意阶层与社交网络进行有机结合。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桥梁,其创意经济的繁荣与其内部的创意网络发展密不可分。2010年,上海被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是世界上第八个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城市。上海还是全球金融中心,这一角色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而愈发重要,且为创意阶层提供了更广阔的全球化市场。作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国外地理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放在创意集群的空间布局和时空演变的层面,很少涉及集群内部的网络体系和内在机理的研究。本文基于地方品质和创意场理论,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各类创意空间并与设计师进行深度访谈,梳理并总结上海城市创意网络的形成机制,以期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目标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理论创新
        1.6.2 方法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意集群
        2.1.1 创意经济视角
        2.1.2 创意城市视角
    2.2 创意阶层
        2.2.1 概念和价值观
        2.2.2 创意阶层与地方品质
        2.2.3 创意阶层与社交网络
    2.3 创意场
        2.3.1 概念和表征
        2.3.2 知识库和知识流
        2.3.3 文化和空间分异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案例概况
        3.1.1 行业类别
        3.1.2 产业规模
    3.2 质性研究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过程
    3.3 空间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研究过程
第四章 城市创意网络的形成基础—地方品质体系
    4.1 密集的劳动力市场
        4.1.1 多样的职业类型
        4.1.2 灵活的职业道路
    4.2 包容的文化环境
        4.2.1 数量众多的外来人口
        4.2.2 与时俱进的国际文化
    4.3 舒适的生活方式
        4.3.1 特色的城市空间
        4.3.2 适宜的生活节奏
    4.4 紧凑的社交网络
        4.4.1 互补的生活方式
        4.4.2 活跃的社交人群
    4.5 多样的场所空间
        4.5.1 种类齐全的空间
        4.5.2 集聚分布的格局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创意网络的实体表征—城市创意空间网络
    5.1 上海城市创意空间地理分布
        5.1.1 展览场馆
        5.1.2 教育机构
        5.1.3 艺术创意园区
        5.1.4 设计公司或工作室
        5.1.5 公共空间
        5.1.6 设计产品与生活方式
    5.2 上海城市创意空间网络
        5.2.1 核心圈层
        5.2.2 次中心圈层
        5.2.3 外围圈层
    5.3 城市创意空间网络实例:KTGA春日盛会
        5.3.1 现场表演
        5.3.2 讲座
        5.3.3 工作坊
        5.3.4 展览
        5.3.5 艺术展示
        5.3.6 艺术市集
        5.3.7 咖啡美食
    5.4 政策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231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31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