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的内涵及演唱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16 00:20
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是南宋词人姜夔所创作的自度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同时代的词调音乐创作模式完全不同,选用了先作词后编曲的手法,将古诗的意境与精妙的旋律巧妙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现今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和传承,将有利于再现传统诗词歌曲的古典魅力和艺术美感。笔者通过研究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着重对《杏花天影》的内涵和演唱表达进行分析,为推动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与传承以及歌者更好地演唱作品、表达歌曲情感、深入挖掘作品的音乐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一部分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则以古诗词歌曲的概念界定、发展历程两方面介绍古诗词歌曲的概况。第三部分分别对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的词曲作者姜夔简介和创作背景展开阐述。第四部分则从歌词、曲式结构与钢琴伴奏方面对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进行音乐内涵的解读。第五部分从咬字与吐字,气息和润腔、情感与表达这三个方面对如何演唱好《杏花天影》进行分析。笔者采用文献查阅法、观察法等研...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见图4.1,歌词释义如下:淳煕十三年的冬天,(作者)从湖北汉口坐船出行,在次年正月初二经过金陵
姜夔在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的原谱上没有标注调名,直到若干年后杨荫浏先生对原谱进行译谱。笔者在文章中采用的乐谱就选自于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杨荫浏、阴法鲁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中的乐谱,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姜夔音乐创作的基矗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是一首F为宫的雅乐七声D羽调式的作品,4/4拍,其“宫—角”关系为“F—A”。从曲式结构来看,整首作品有8句,共30小节,可分为上阙和下阙,属于前4句为上阙,后4句为下阙的平行结构,上下阙采用换头、合尾的方式来连接过渡,词调体式属于小令。见图4.2。图4.2乐曲是由3个小节的前奏开始,歌曲的第一二句是4—8小节,第4小节运用两个由低到高的六度音程,中强力度带出郁郁寡欢的情绪,“绿丝低拂”与“想桃叶”整体的旋律音调都是从下行到上行再转为下行的波动式,表达出姜夔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歌曲的三四句为9—15小节,这两句与一二句相比更有冲突感,第三句旋律走向的音区比较低,第四句的旋律走向与第三句相反,是在高音区进行。上阙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与下一乐句的开头采用了“合尾”的方法来过渡,其中还运用了不少变化半音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例如#g1—a1,a1—bb,见谱例4.3。
本文编号:3231990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见图4.1,歌词释义如下:淳煕十三年的冬天,(作者)从湖北汉口坐船出行,在次年正月初二经过金陵
姜夔在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的原谱上没有标注调名,直到若干年后杨荫浏先生对原谱进行译谱。笔者在文章中采用的乐谱就选自于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由杨荫浏、阴法鲁合著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中的乐谱,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姜夔音乐创作的基矗古诗词歌曲《杏花天影》是一首F为宫的雅乐七声D羽调式的作品,4/4拍,其“宫—角”关系为“F—A”。从曲式结构来看,整首作品有8句,共30小节,可分为上阙和下阙,属于前4句为上阙,后4句为下阙的平行结构,上下阙采用换头、合尾的方式来连接过渡,词调体式属于小令。见图4.2。图4.2乐曲是由3个小节的前奏开始,歌曲的第一二句是4—8小节,第4小节运用两个由低到高的六度音程,中强力度带出郁郁寡欢的情绪,“绿丝低拂”与“想桃叶”整体的旋律音调都是从下行到上行再转为下行的波动式,表达出姜夔内心的孤寂与忧愁。歌曲的三四句为9—15小节,这两句与一二句相比更有冲突感,第三句旋律走向的音区比较低,第四句的旋律走向与第三句相反,是在高音区进行。上阙每一个乐句的结尾都与下一乐句的开头采用了“合尾”的方法来过渡,其中还运用了不少变化半音来烘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例如#g1—a1,a1—bb,见谱例4.3。
本文编号:3231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3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