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花鸟画笔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3 01:10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画关于笔法的论著,以具体的经典作品作详细的分析,总结元代绘画的风貌与笔法特点。从而揭示了元代作为花鸟画史的重要时期,是如何由工入写,把用笔真正解放为独立的审美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彰显用笔、淋漓用墨的水墨写意画。元人绘画尚意,重用笔而轻形似,于不似之似中书写胸中逸气。见素抱朴,以简单之笔墨写意蕴之无穷。元用笔多精减,放荡不羁,自由多变。而墨色亦是如此,浓淡干湿重变。构图也多偏随意,不似宋匠心经营。整体风格较宋更为粗放自由。这与元朝所属时代环境不无关系,亦与元朝历经唐宋二朝,取二家之长,形成彰显笔法墨韵,不以形似为绘画的最终目的与审美重点。求意趣、尚生动,这是元代花鸟画笔法之特点。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元代花鸟画笔法研究


赵佶《桃鸠图》宋28.5×27cm绢本设色谈及宋朝辉煌的宫廷花鸟画就不得不提

风雨,麻雀


细,干湿并用,兼以淡色晕染。这样的笔,极好的表现出小麻雀毛茸茸的质感,同时又将小麻雀的可爱活泼表现的自然又不失逼真传神。该构图十分精巧,开合得当,树枝起伏横呈宛若盘旋卧龙。亦属于别出心裁的一张折枝花鸟画。到了南宋,随着统治者的偏安江南,人民经历战争的颠沛流离,文人墨客从物质至心态已出现了较大改变。不再是画桌上的精雕细琢、富丽堂皇,而转向更贴近自然、贴合生动性的追求,其体现在笔法上是,用笔更为生动而真切,笔墨线条逐渐从颜色上分离、独立,具有自我的审美价值体现。其代表性的作品如:(图2)李迪《风雨牧归图》宋123.7×102.8cm绢本水墨李迪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该作品描绘的是一幅狂风暴雨中,两个小牧童骑牛迎风雨而上的场景。画家用细笔墨线勾勒,并在骨节处稍加渲染。再用细如针尖麦芒般的小碎线顺着牛的结构丝毛,显得牛极为逼真,惟妙惟肖。可见画家写生功底十分深厚,画风仍然延续徽宗时期要求的写实逼真。画中的芦苇、水草、杂树工写

文人画家,绢本,代表作


6兼备,杂而不乱,有种凌乱的生命感。至于画面右边占大面积的两棵大柳树,如写字一般,先淡墨后浓墨一层层叠加郁郁葱葱,远处淡墨一遍,近处层叠略施淡墨晕染使得层次更加丰富。柳树则用浓墨勾皴,用笔有劲。跟飘摇的柳叶形成刚与柔的对比。在画面最上端则用淡墨晕染似乌云笼罩于高空。画面虽未敷色仅用墨皴擦点染,但却不显单调反而凸显得画面氛围单纯高雅。(图3)扬无咎《雪梅图》宋27.1×144.6cm绢本水墨杨无咎是北宋末期的文人画家,其代表作《雪梅图》,梅竹均自上向下舒展。寥寥数笔,笔墨皴法自然而意境相生相成。有别于宫庭院体画的细笔柔丽,色彩丰富。此画偏好水墨晕染以简胜繁。为当时时下文人画的代表。借花传情,托物言志表达对生活美好的热情与期盼。(图4)赵孟坚《岁寒三友图》宋24.3×23.3cm绢本水墨《岁寒三友图》是画家赵孟坚的代表作。画中以三种不畏严寒、品质高洁的植物为主题。画法一改前人的细笔勾描,配以柔丽赋色,使得墨线与色相融从而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而是直接用墨,信笔直抒,且笔画劲力不失风骨。图中三种植物梅、竹、松三者不分上下相互叠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态。第一层是梅花,画家效法南宋画梅大家杨无咎的画法——直接用笔圈花点萼。花瓣直接用浓墨细线旋转勾勒,朵朵圆润饱满,虽未设色,但用笔率真不失弹性,而花蕊直接藏锋拖出形成入粗出细之态,尖零星点蕊。将梅花的娇美表现淋漓。与浓墨粗笔写出的


本文编号:3298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98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