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肖英卡戏剧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肖英卡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86年,肖英卡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自此,他本人及其作品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肖英卡的艺术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评论和传记等等,其中,戏剧成就最为突出,并且受到国内外许多评论家和研究者的青睐。但就其研究角度来说,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语言特色、意象、非洲和西方文化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虽然有一些是从后殖民角度分析的,但是鲜少有人在后殖民语境中对其戏剧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而肖英卡的戏剧作品中涉及到了许多生态元素,这为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例如《沼泽地居民》中的土地、《森林之舞》中的精灵鬼怪以及《死亡与国王的马夫》当中的循环的时间等因素。所以本文将以这三部作品为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角度下分析肖英卡的生态思想。在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肖英卡的戏剧以及他的生态哲学思想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结合土地理论对肖英卡的《沼泽地居民》进行了分析。土地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文中通过分析殖民入侵前后人们与土地关系的变化,揭示出在殖民扩张的暴力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的精神生态也会随之恶化。第二个方面结合了西方的物种主义分析肖英卡的生态思想。首先探讨了物种主义理论及其产生的根源,然后介绍了在非洲文化,尤其是约鲁巴文化中,施行的是与万物有灵世界观相联系的非物种主义,接着结合文本《沼泽地居民》《森林之舞》以及《死亡与国王的马夫》分别从女神奥孙、时间循环和转换通道三个层面分析非物种主义思想。通过研究肖英卡作品中的生态因素及其生态思想,一方面揭示了殖民扩张对非洲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非洲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式并探讨其根源,这可以为解决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国内外肖英卡的研究现状,选题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后殖民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和一些重要概念;第三部分结合土地理论,以《沼泽地居民》为文本,探讨了殖民入侵后带来的生态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肖英卡的非物种主义,它基于万物有灵世界观,结合约鲁巴的宗教神话原型形成了肖英卡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
【关键词】:沃雷·肖英卡 后殖民生态批评 非物种主义 生态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437.0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Chapter 1 Introduction8-16
- 1.1 Literature Review of Wole Soyinka8-13
- 1.1.1 Domestic Researches8-11
- 1.1.2 Foreign Researches11-13
- 1.2 Research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13-16
-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16-24
- 2.1 An Introduction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16-21
- 2.2 The Major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21-24
- Chapter 3 Land and Soyinka’s Cultural Imagination24-32
- 3.1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of Pre-invasion of theColonial25-28
- 3.2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after the Colonial Invasion28-29
- 3.3 Wole Soyinka’s Ecological Desire towards Land29-32
- Chapter 4 Non-Speciesism and Soyinka’s Cultural Imagination32-40
- 4.1 The Goddess of Osun33-36
- 4.2 The Conception of Space-time36-40
- 4.2.1 The Historical view of the Cycle Time in Yoruba culture36-37
- 4.2.2 The Conception of Space—the Fourth Stage37-40
- Conclusion40-42
- References42-45
- Acknowledgement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2期
2 朱桂成;;生态批评的批评“生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李晓明;吴承笃;;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赵岚;程亮;;“生态批评”及其研究方法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5 王敬民;;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J];东方论坛;2008年02期
6 石平萍;;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J];世界文化;2008年08期
7 张念红;王诺;;《生态批评读本》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杨丽娟;刘建军;;关于文学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问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9 严蓓雯;;生态批评的未来[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10 刘正凤;;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论[J];企业家天地;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清;;生态批评的价值与阈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3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方丹;陈丽;;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小无马地的奇迹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5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鲁枢元;张雅玲;王惠;张守海;韩玉洁;徐燕;王慧;;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3 孙士聪;开拓生态批评的视阈[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生态批评的“深水作业”[N];海南日报;2007年
5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8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9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7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路璐;生态批评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于婷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析《群山回唱》[D];辽宁大学;2015年
4 黄蕊;《大地的成长》的生态批评[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彭嗣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你在高原》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王诗音;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美国自然文学[D];辽宁大学;2015年
7 郑明;劳伦斯·布伊尔生态批评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苏萌;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肖英卡戏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10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下肖英卡戏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