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古诗词调查及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8-06 19:23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语言丰富、修辞多样、韵律和谐的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它体现出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审美观,具备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双重教学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部分。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相关研究较少,教材中也较少涉及古诗词部分。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古诗词的留学生学习需求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然后运用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三类课程(语言课、专业课、专门诗词课)中有代表性的四套教材进行穷尽式的古诗词统计,并加以对比分析,进而对古诗词的各类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语言课、专业课和专门诗词课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古诗词调查及教学设计


图3-1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封面??

统计图,古代文学,诗词,教程


战国?2??汉代?11??魏晋南北朝?20??唐朝?48??宋朝?38??元代?0??明代?0??表3-1《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古诗词数量统计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古诗词数量统计图??60??50??|??40?I?m??30??::…i?I?I?I??西周春扒?战国?戈代魏晋南少潮?S朝?■宋朝?元代?明代??图3-4《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古诗词数量统计图??通过该统计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唐代及宋代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所占的比例较大,也说明宋代与唐代诗词学习的重要性,为对外汉语古诗词部分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提示。??《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在古诗词部分的编写上,采取的是按主题形式归纳古诗词,??例如在该教材的第十三课中,古诗词都为初唐时期的杰出作品;在十五课中,古诗词是??以“边塞诗派”这一主题进行诗词的编写;在十六课中,是以具体诗人的作品为主进行??编写。编写主体的多样有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学,并为汉语教师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教学思路。泛读部分的古诗词的选择多与精读部分的古诗词的主题相关,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巩固精读部分所学内容。??由于该教材的精读部分为教学重点,因此笔者会在精读的古诗词部分着重研宄。《中??22??

诗词,古代文学,教程,比例图


《中囯古代文学史教程》背诵篇目与总诗词篇目比例图??■v?:丨,PSi3??I?_??■宵诵诗词篇目■总诗词麄目??'??图3-6《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背诵篇目与总诗词篇0比例图??通过对比能够发现,教材要求背诵篇目所占精读篇目与总诗词篇目比例较低,针对??此现象,笔者将原因总结为三点:第一点,由于部分诗词难度较大,因此对于多数汉语??学习者具有背诵记忆方面的困难;第二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作为??诗词中的经典,熟记这些篇目有利于提高学习者汉语素养,为汉语交际提供了更广??的天地;第三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的课程设计为“每周两节课,授课时间为一??学年(或每周四节课,授课时间一学期)”,由此可见,课程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时间较为??紧张。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较多课程内容的教授对于学习者和教师都是一种压力。因此,??减少背诵篇目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够减轻汉语教师的教学压力。??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当前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现状[J]. 武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0)
[2]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诗词课教学探析[J]. 张笑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1)
[3]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古诗研究[J]. 孙荔.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唐诗对外汉语教学[J]. 王冬霞.  科技信息. 2009(06)

硕士论文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刍议[D]. 祝晓琳.郑州大学 2016
[2]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古诗教学研究[D]. 管旻雯.江西师范大学 2014
[3]对俄汉语教学之王维诗歌教学[D]. 范觅.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论古诗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孙婷.吉林大学 2013
[5]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对外汉语“唐诗教学”课程设计[D]. 宋晓航.吉林大学 2013
[6]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教法探究[D]. 雷蕾.吉林大学 2013
[7]论中国古典诗歌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价值[D]. 赵郁飞.吉林大学 2012
[8]对泰汉语教学中的唐诗教学方法探索[D]. 王春玲.云南大学 2012
[9]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研究[D]. 于晨颖.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0]学唐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效果研究[D]. 曲桂敏.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26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26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