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当代生活的漳绣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2 20:05
漳绣是漳州三大工艺之一,是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漳绣文化反映了闽南漳州的民俗特征、个性特点。由于闽南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闽南文化多元构成,包括古越族民俗、中原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国文化等,形成了漳绣立体感强、天真拙朴、装饰味浓、光彩射目的特点。从漳绣独特的形式、色彩、工艺、用途等可以了解漳州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反映出漳州人的审美观、生活观、社会观、民俗观。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进行调研,得以从传承及培养方式薄弱、大众思想认识的差异与市场需求的时代变化这三方面呈现一个较为立体的漳绣发展环境及现状,并通过绘制表格、对比图等方式对漳绣艺术本体进行分析,总结漳绣艺术演变特征,以指导当代审美与漳绣创新设计结合的方法;具体从实用功能服务当代生活、情感体验引起文化共鸣、多元合作推动文化传播等方面,分析漳绣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的创新形式,体现艺术的当代性在于艺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地域性与民俗性是文化艺术多样性的基础。最后将创新设计原则运用到漳绣设计实践,两个方案分别从平面静态转化立体动态、记忆与共情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创新,证实实用功能与情感体验、当代性与地域性交...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维表现形式(来源:作者绘制)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3.2“财子寿桌围”构图分析(来源:作者绘制)3.3推陈与出新的色彩观念闽南语影响闽南人形成独特的色彩观。对色彩独特的形容方式正是闽南人统一认知模式和共同思想焦点的表征,闽南人对于色彩的理解与其他地区产生区别。对闽南语进行语义分析,受物种资源影响,过去布料、绣线多经由天然矿植物染色色泽浓厚,有“柿汁染衣色红”的记载,对颜色的描述蕴含了闽南地域文化,五色为:赤(红)、黄、青、白、乌(黑),有物体加颜色词如老鼠色、赤色(棕色),以“深、浅、暗、粉”形容色彩明度和纯度,其中有一些特殊的说法如“大红”、“正黄”,其中最为独特的是用叠词形容色彩如“青蓝青蓝”、“白葱葱”、“黄莹莹”、“白白白”[3]。其色彩的运用与自然环境、气候有着密切关系。闽南地区“负山滨海,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4],一些原始特点得以传承下来,造就了闽南人们宽广淳朴的个性;且闽南地区光照强烈,降低了色彩在视觉上的饱和度,漳绣在用色总体较浓烈、鲜艳、热情,进行感官上的补偿,更因使用金银葱线使绣品金光闪闪、炫丽夺目。闽南传统女性服装色彩鲜艳,装饰复杂,新中国成立后,色彩明度逐渐降低,装饰纹样逐渐简化[5]。[3]李瑾.闽南话语/日语颜色词之异同与文化阐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70-74.[4]郑镛.论漳州人的人文性格[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11:8.[5]蔡珊.从泉州市博物馆藏品看闽南刺绣文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2):50-5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表3.2传统漳绣色彩饱和度对比图3.4仙鹤红冠用色对比(来源:作者绘制)3.4具时代个性的题材内涵3.4.1纹样分类及释义民间文化观念是从心灵出发,以人生切实需要为目的的主体意识[6]。“对于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图腾纹样就是记录生活与文化的无字天书”[7],漳绣的纹样是闽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活及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表达与传播途径,其审美观念与功利观念具有统一性,传统漳绣绣品有着丰富的图案和象征意义,题材有传统故事、人物博古、动植物、佛教图案等等(表3.3),运用[6]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7]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05):136-14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南刺绣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 许玥. 美术大观. 2018(03)
[2]从泉州市博物馆藏品看闽南刺绣文化[J]. 蔡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12)
[3]闽南文化的新思考——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J]. 施沛琳. 闽台文化研究. 2016(04)
[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以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J]. 梁惠娥,沈天琦. 艺术设计研究. 2016(04)
[5]以品牌化思路探索漳州传统手工刺绣的保护与创新[J]. 彭琬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6]贵州剑河苗族锡绣艺术及其文化符号探究[J]. 周莹. 装饰. 2016(02)
[7]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J]. 郑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闽南民间刺绣艺术[J]. 孙宏图. 美术大观. 2008(10)
[9]闽南话语/日语颜色词之异同与文化阐释[J]. 李瑾.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 杭间. 读书. 1998(05)
硕士论文
[1]基于非物质文化的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研究[D]. 曹媛.湖南大学 2016
[2]基于游客感知的靖港古镇意象空间及其评价研究[D]. 谢冶凤.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湘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D]. 许丛瑶.江南大学 2011
[4]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 杨媛媛.湖南大学 2008
[5]湘黔苗绣装饰图案元素研究[D]. 梁恒.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8985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维表现形式(来源:作者绘制)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3.2“财子寿桌围”构图分析(来源:作者绘制)3.3推陈与出新的色彩观念闽南语影响闽南人形成独特的色彩观。对色彩独特的形容方式正是闽南人统一认知模式和共同思想焦点的表征,闽南人对于色彩的理解与其他地区产生区别。对闽南语进行语义分析,受物种资源影响,过去布料、绣线多经由天然矿植物染色色泽浓厚,有“柿汁染衣色红”的记载,对颜色的描述蕴含了闽南地域文化,五色为:赤(红)、黄、青、白、乌(黑),有物体加颜色词如老鼠色、赤色(棕色),以“深、浅、暗、粉”形容色彩明度和纯度,其中有一些特殊的说法如“大红”、“正黄”,其中最为独特的是用叠词形容色彩如“青蓝青蓝”、“白葱葱”、“黄莹莹”、“白白白”[3]。其色彩的运用与自然环境、气候有着密切关系。闽南地区“负山滨海,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4],一些原始特点得以传承下来,造就了闽南人们宽广淳朴的个性;且闽南地区光照强烈,降低了色彩在视觉上的饱和度,漳绣在用色总体较浓烈、鲜艳、热情,进行感官上的补偿,更因使用金银葱线使绣品金光闪闪、炫丽夺目。闽南传统女性服装色彩鲜艳,装饰复杂,新中国成立后,色彩明度逐渐降低,装饰纹样逐渐简化[5]。[3]李瑾.闽南话语/日语颜色词之异同与文化阐释[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70-74.[4]郑镛.论漳州人的人文性格[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11:8.[5]蔡珊.从泉州市博物馆藏品看闽南刺绣文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2):50-51.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表3.2传统漳绣色彩饱和度对比图3.4仙鹤红冠用色对比(来源:作者绘制)3.4具时代个性的题材内涵3.4.1纹样分类及释义民间文化观念是从心灵出发,以人生切实需要为目的的主体意识[6]。“对于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图腾纹样就是记录生活与文化的无字天书”[7],漳绣的纹样是闽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活及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的表达与传播途径,其审美观念与功利观念具有统一性,传统漳绣绣品有着丰富的图案和象征意义,题材有传统故事、人物博古、动植物、佛教图案等等(表3.3),运用[6]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7]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05):136-14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南刺绣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 许玥. 美术大观. 2018(03)
[2]从泉州市博物馆藏品看闽南刺绣文化[J]. 蔡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12)
[3]闽南文化的新思考——评《漳州民间信仰与闽南社会》[J]. 施沛琳. 闽台文化研究. 2016(04)
[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服饰色彩的影响——以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为例[J]. 梁惠娥,沈天琦. 艺术设计研究. 2016(04)
[5]以品牌化思路探索漳州传统手工刺绣的保护与创新[J]. 彭琬玲.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6]贵州剑河苗族锡绣艺术及其文化符号探究[J]. 周莹. 装饰. 2016(02)
[7]论闽南文化的特质及其生态保护[J]. 郑镛.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闽南民间刺绣艺术[J]. 孙宏图. 美术大观. 2008(10)
[9]闽南话语/日语颜色词之异同与文化阐释[J]. 李瑾.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 杭间. 读书. 1998(05)
硕士论文
[1]基于非物质文化的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研究[D]. 曹媛.湖南大学 2016
[2]基于游客感知的靖港古镇意象空间及其评价研究[D]. 谢冶凤.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湘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D]. 许丛瑶.江南大学 2011
[4]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 杨媛媛.湖南大学 2008
[5]湘黔苗绣装饰图案元素研究[D]. 梁恒.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8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3898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