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地区黄教寺院壁画承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14:11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交流中,蒙古族与藏族的文明互动是较为频繁的。明朝末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通过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传教活动,在蒙古土默特部迅速传播开来。史料的记载基本上是以土默特部俺答汗与格鲁派索南嘉措的仰华寺会晤为主,但这只是格鲁派传入土默特部的开始。这类文字史料中的记载不足以展现蒙藏双方文明交流的细节,因此需要补充图像史料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考证文字史料中明朝末年格鲁派东传土默特部的路线,即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传教路线,发现文字史料的记载存在关注点单一;空间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除关注史料中的记载之外,着重关注寺院及寺院壁画。首先研究黄教寺院的数量和时空变化,同时对寺院壁画进行时空的排列和选取。以1578年索南嘉措进入青海为时间界限,对比此时间点前后格鲁派寺院数量的增减和时空的变化,认识到索南嘉措通过驻锡、新建、授记建立、影响改宗等方式扩大格鲁派的影响范围:青海河湟地区的寺院数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黄南一带增长迅速,成为格鲁派的又一中心地带。蒙古土默特部,在俺答汗归来之后,格鲁派教法也有较快的发展。其次,研究土默特地区黄教寺院壁画的风格承传问题。以图像史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
【文章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索南嘉措传教活动示意图①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传佛教绘画史》中提到五花冠与五叶冠并存的佛冠形制是典型的江孜样式风格。①16世纪左右的古格样式对佛冠的绘制,我们可以从古格王宫红殿的一幅度母造像中看到。该壁画(图4.2.9)②度母所戴头冠为克什米尔式的大尖角头冠,明显与美岱召度母中的佛冠形制不同。通过以上图像的对比可以发现,美岱召佛母形象五花与五叶相结合的佛冠样式,与夏鲁风格和古格样式不同而符合江孜样式的典型佛冠风格,因此可以看作是江孜样式绘画风格对土默特地区的影响。其次,美岱召佛母造像中对眉眼的刻画更接近于藏地的古格样式。在16世纪流行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样式的绘画风格中,细长的双眼,简洁的弧线眉,眼长过眉是古格样式最富有标志性的特征。③比较有代表性的壁画是位于古①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44.②本社壁画编写组.西藏壁画全集(1)阿里卷[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26.③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72.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面,土默特地区与西藏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位于西藏夏鲁寺罗汉殿北壁东侧下方的14世纪壁画作品多闻天王(图4.2.18)①其坐骑是一头绿鬃雪狮。位于西藏山南隆子县色切寺经堂东壁的明代壁画多闻天王造像(图4.2.19)②,其坐骑也是一头绿鬃雪狮。青海瞿昙寺大钟楼二层南壁的15世纪初的多闻天王形象(图4.2.20)③,其坐骑的毛色同样是绿色的。可见,在青海及西藏地区的壁画遗存中,绿鬃雪狮的形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土默特地区的壁画中,出现的则大多是红鬃雪狮的形象。美岱召佛殿南壁东侧的狮吼观音(图4.2.21)④的坐骑为红毛鬃狮。庆缘寺壁画多闻天王的坐骑(图4.2.22)⑤也是红毛鬃狮。呼和浩特大召的一幅罗汉造像壁画中(图4.2.23)⑥中,一头红毛鬃狮正在与罗汉嬉戏。可见,红鬃雪狮的形象在土默特地区格鲁派寺院壁画中大量出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时,关乎教法教义的佛教造像的绘画样式不易发①谢斌.西藏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1②四川大学中国藏族研究所编.中国藏地考古第六册[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4:2086③格桑本主编.藏族美术集成·壁画·青海卷1[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61④包头市文物管理处.美岱召壁画与彩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26⑤张可杨,梁瑞编.蒙元壁画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193⑥张可杨,梁瑞编.蒙元壁画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208
本文编号:3364387
【文章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索南嘉措传教活动示意图①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传佛教绘画史》中提到五花冠与五叶冠并存的佛冠形制是典型的江孜样式风格。①16世纪左右的古格样式对佛冠的绘制,我们可以从古格王宫红殿的一幅度母造像中看到。该壁画(图4.2.9)②度母所戴头冠为克什米尔式的大尖角头冠,明显与美岱召度母中的佛冠形制不同。通过以上图像的对比可以发现,美岱召佛母形象五花与五叶相结合的佛冠样式,与夏鲁风格和古格样式不同而符合江孜样式的典型佛冠风格,因此可以看作是江孜样式绘画风格对土默特地区的影响。其次,美岱召佛母造像中对眉眼的刻画更接近于藏地的古格样式。在16世纪流行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样式的绘画风格中,细长的双眼,简洁的弧线眉,眼长过眉是古格样式最富有标志性的特征。③比较有代表性的壁画是位于古①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44.②本社壁画编写组.西藏壁画全集(1)阿里卷[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26.③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72.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面,土默特地区与西藏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位于西藏夏鲁寺罗汉殿北壁东侧下方的14世纪壁画作品多闻天王(图4.2.18)①其坐骑是一头绿鬃雪狮。位于西藏山南隆子县色切寺经堂东壁的明代壁画多闻天王造像(图4.2.19)②,其坐骑也是一头绿鬃雪狮。青海瞿昙寺大钟楼二层南壁的15世纪初的多闻天王形象(图4.2.20)③,其坐骑的毛色同样是绿色的。可见,在青海及西藏地区的壁画遗存中,绿鬃雪狮的形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土默特地区的壁画中,出现的则大多是红鬃雪狮的形象。美岱召佛殿南壁东侧的狮吼观音(图4.2.21)④的坐骑为红毛鬃狮。庆缘寺壁画多闻天王的坐骑(图4.2.22)⑤也是红毛鬃狮。呼和浩特大召的一幅罗汉造像壁画中(图4.2.23)⑥中,一头红毛鬃狮正在与罗汉嬉戏。可见,红鬃雪狮的形象在土默特地区格鲁派寺院壁画中大量出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时,关乎教法教义的佛教造像的绘画样式不易发①谢斌.西藏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51②四川大学中国藏族研究所编.中国藏地考古第六册[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4:2086③格桑本主编.藏族美术集成·壁画·青海卷1[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61④包头市文物管理处.美岱召壁画与彩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26⑤张可杨,梁瑞编.蒙元壁画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193⑥张可杨,梁瑞编.蒙元壁画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208
本文编号:3364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6438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