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中读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审美经验
发布时间:2021-09-02 12:12
在接受美学的读者理论中,读者主体性一直是姚斯、伊瑟尔在探究文学史、文学与作者关系、文学与读者关系、作者与读者关系等问题时的核心概念。读者主体性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建立与文本的互动关系的精神基础,是读者打破与重构期待视野的力量来源,是读者自觉实现文本价值的意识关键。读者主体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当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在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文化产业的活动中,常常被模糊,人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自主选择被支配,其精神世界陷入空洞、苍白。因此,从读者主体性出发,探究其在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中的作用与体现是有意义的。这有利于个体在阅读活动中更好发挥自己的读者主体性,也有利于唤醒和强化人们在文化体验中的主体意识。接受美学的读者理论是在众多理论思潮的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和英加登的现象学美学。姚斯受前者的影响较多,提出了期待视野理论。伊瑟尔受益于后者较多,提出了阅读理论。朱立元、费什等对读者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从现实的读者出发,在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中,受教者由于自身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审...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主体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读者主体性理论的学理渊源
一、来自诠释学美学的影响
二、来自现象学美学的影响
第二节 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主体性理论
一、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读者主体性的出现
二、伊瑟尔的阅读理论:读者主体性的确立
三、接受美学中读者主体性理论的局限
第三节 读者理论的当代嬗变:读者主体性的扩展
一、朱立元的潜在读者理论:读者主体性的社会性
二、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读者主体性的历史性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中受教者的读者主体性
第一节 古典诗词教育中理想的读者
第二节 现实的读者——以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为例
一、语言能力的学习:幼儿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三、审美经验的视听化:文化类电视节目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中译者的读者主体性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及其作为译者的读者主体性概述
一、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简介
二、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的读者主体性概观
第二节 译者的读者主体性之精彩绽放——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许渊冲为例
一、与文本的沟通:自觉理性与深度理解
二、文本意义的生产:视野融合与创新阐释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接受中读者主体性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中实现读者主体性的个体功能
一、文本阅读的深入
二、审美体验的完善
三、主体意识的回归
第二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中实现读者主体性的社会功能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规范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大众化教育的启示[J]. 訾希坤. 继续教育研究. 2018(12)
[2]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接受美学[J]. 吕辛福. 江西社会科学. 2018(10)
[3]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根源与前景展望[J]. 陈智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1)
[4]中国古典诗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运用[J]. 杨坚. 语文建设. 2013(02)
[5]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J]. 王锺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6]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 陈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7]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8]也谈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J]. 张璘,葛睿.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9]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 陆扬. 文艺研究. 2009(11)
[10]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 朱刚.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1)
博士论文
[1]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 文浩.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性困境研究[D]. 张谨.重庆师范大学 2018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节目《朗读者》研究[D]. 刘斌.河北大学 2018
[3]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研究[D]. 刘思阳.青海师范大学 2018
[4]刘勰“知音”论与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D]. 杨春娟.云南师范大学 2017
[5]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彭方.南京师范大学 2017
[6]接受美学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李珂.湖北师范大学 2017
[7]现代性视域下的西方读者理论研究[D]. 钟观凤.鲁东大学 2015
[8]高中古典诗词唤醒教育课堂建构研究[D]. 张会青.河北师范大学 2014
[9]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贾文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0]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作用[D]. 景兴润.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8987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主体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读者主体性理论的学理渊源
一、来自诠释学美学的影响
二、来自现象学美学的影响
第二节 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主体性理论
一、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读者主体性的出现
二、伊瑟尔的阅读理论:读者主体性的确立
三、接受美学中读者主体性理论的局限
第三节 读者理论的当代嬗变:读者主体性的扩展
一、朱立元的潜在读者理论:读者主体性的社会性
二、费什的读者反应理论:读者主体性的历史性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中受教者的读者主体性
第一节 古典诗词教育中理想的读者
第二节 现实的读者——以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教育为例
一、语言能力的学习:幼儿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三、审美经验的视听化:文化类电视节目教育中古典诗词接受的读者主体性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中译者的读者主体性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及其作为译者的读者主体性概述
一、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简介
二、现代中国的古典诗词外译家的读者主体性概观
第二节 译者的读者主体性之精彩绽放——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许渊冲为例
一、与文本的沟通:自觉理性与深度理解
二、文本意义的生产:视野融合与创新阐释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古典诗词接受中读者主体性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中实现读者主体性的个体功能
一、文本阅读的深入
二、审美体验的完善
三、主体意识的回归
第二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接受中实现读者主体性的社会功能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三、规范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诗词大会》对古典诗词大众化教育的启示[J]. 訾希坤. 继续教育研究. 2018(12)
[2]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接受美学[J]. 吕辛福. 江西社会科学. 2018(10)
[3]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根源与前景展望[J]. 陈智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1)
[4]中国古典诗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运用[J]. 杨坚. 语文建设. 2013(02)
[5]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J]. 王锺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6]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J]. 陈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7]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J].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8]也谈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J]. 张璘,葛睿.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9]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 陆扬. 文艺研究. 2009(11)
[10]伊瑟尔的批评之路[J]. 朱刚.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1)
博士论文
[1]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 文浩.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接受美学的读者主体性困境研究[D]. 张谨.重庆师范大学 2018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化节目《朗读者》研究[D]. 刘斌.河北大学 2018
[3]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研究[D]. 刘思阳.青海师范大学 2018
[4]刘勰“知音”论与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D]. 杨春娟.云南师范大学 2017
[5]基于接受美学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彭方.南京师范大学 2017
[6]接受美学在中学诗词教学中的运用[D]. 李珂.湖北师范大学 2017
[7]现代性视域下的西方读者理论研究[D]. 钟观凤.鲁东大学 2015
[8]高中古典诗词唤醒教育课堂建构研究[D]. 张会青.河北师范大学 2014
[9]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贾文娟.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0]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作用[D]. 景兴润.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8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7898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