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安水墨人物艺术语言探析
发布时间:2021-09-09 10:58
李伯安将其生命的意义长存于丹青,以生命殉道于民族精神。中国画艺术的内涵在于思想精神与哲学意义的表现,而李伯安站在民族艺术角度去创作,其艺术情感的表达使得水墨人物画更具有生命表现力。他是20世纪末轰动中国画坛的历史人物,以至于如今其艺术造诣仍然值得人们探索。李伯安的人物画创造打开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新格局,其以民族题材为主,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大胆尝试;立足于传统笔墨且具有西方造型特点的语言形式;在对人物画理解上关注社会时代动向与关注人民生活形态;对人性光辉的艺术表达上的诸多方面有着突破性尝试,为我们在水墨人物画方向提供了极具艺术价值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以李伯安的生平简介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为前提背景,简要阐述其生活过程与生存环境。第二部分为其作品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论述,分为其对西方艺术的学习与借鉴时期,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期,然通过两个形成了以民族性题材特征为主的艺术创作。第三部分为其创作的艺术语言特征展开分析,对其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上,从造型特点、构图关系、笔墨形成的精神内涵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艺术作品产生价值与意义。第四部分试图从自身角度对其...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出其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8的作品中借鉴了油画的整体光感,学习其对人物个性张力的表现,和独特的构成意识。感受大笔触线条的概括性和厚重感,以粗犷的线条在整体光影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并运用墨的特性,以不同形态的墨块砌出体积与结构关系,以结实的人物造型展现出太行人民坚实的身躯与坚韧的民族情怀。李伯安曾说:“国画要像油画、雕塑学习,这些天我认真读了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他们以雕塑的语言表达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激情,我正在探索如何将雕塑感融入在我的绘画中,表现青藏高原的人们不能是轻柔婀娜的面孔,广阔的雪域高原注定了他们性情的淳朴、豪爽、热情奔放、爱憎鲜明以及天域之国的神秘性。因此,看布尔德尔的雕塑最和这种感受相共鸣。”[①]李伯安从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图2)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厚重感与质朴的体积感塑造,以最直白的、高度概括的、浑厚硬朗的塑造性线条呈现出来。从而再度强化了李伯安在整体造型上的体积认识,使得他在人物塑造上丢掉了一些对细枝末节上变化的包袱,减轻了画面审美上的装饰感,以更加直白的表现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画面的整体把握,这就实实在在的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生命本质。从而使得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呈现出更加自然与坦荡的气势。同时他又对布尔德尔作品最有共鸣,其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便是《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图3),其蓄势待发的场面感,以及赫克勒斯夸张的面部表情充满了激情,刚毅的躯体与弯弓结合起来这种视觉冲突感让人震撼,一股力量迸发而来,形成一种突破现实的独特美感。这种洒脱泼辣的艺术感正是李伯安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李伯安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超现实的冲突感和大跨度的画面效果,这种认识使得他在人物造型表达上更加凸显?
安从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图2)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厚重感与质朴的体积感塑造,以最直白的、高度概括的、浑厚硬朗的塑造性线条呈现出来。从而再度强化了李伯安在整体造型上的体积认识,使得他在人物塑造上丢掉了一些对细枝末节上变化的包袱,减轻了画面审美上的装饰感,以更加直白的表现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画面的整体把握,这就实实在在的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生命本质。从而使得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呈现出更加自然与坦荡的气势。同时他又对布尔德尔作品最有共鸣,其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便是《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图3),其蓄势待发的场面感,以及赫克勒斯夸张的面部表情充满了激情,刚毅的躯体与弯弓结合起来这种视觉冲突感让人震撼,一股力量迸发而来,形成一种突破现实的独特美感。这种洒脱泼辣的艺术感正是李伯安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李伯安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超现实的冲突感和大跨度的画面效果,这种认识使得他在人物造型表达上更加凸显出人的生命本质特征,从一种现实状态突破到真实的本质认识,以象征性的造型方法创作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突感,极力烘托出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语言。[①]袁汝波.回忆李伯安先生——[J].环球慈善,2018.(第5期).第118页图2罗丹《加莱义民》图3布尔德尔《拉弓的赫拉克勒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周昌谷谈黄宾虹的五笔七墨[J]. 劳诚烈. 书画艺术. 2014(04)
[2]黄宾虹的内美与外美之辨[J]. 劳诚烈. 新美术. 2013(07)
[3]写实人物画的若干问题——一个实践者的学习笔记[J]. 刘国辉. 文艺评论. 2003(03)
[4]他,向巴颜喀拉走去[J]. 郜宗远. 美术之友. 2001(05)
[5]《走出巴颜喀拉》的震撼[J]. 毛君周. 西藏文学. 2001(01)
[6]民族风骨 世纪巨制——读李伯安人物画有感[J]. 刘大为. 美术大观. 2000(05)
[7]身家性命水墨中─—感悟李伯安[J]. 乙丙. 中国艺术. 2000(01)
[8]用生命铸就史诗——李伯安遗作展观后[J]. 刘泮峒. 美术观察. 1999(08)
[9]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转化的问题[J]. 吴宪生. 新美术. 1998(02)
本文编号:3391972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出其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8的作品中借鉴了油画的整体光感,学习其对人物个性张力的表现,和独特的构成意识。感受大笔触线条的概括性和厚重感,以粗犷的线条在整体光影下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并运用墨的特性,以不同形态的墨块砌出体积与结构关系,以结实的人物造型展现出太行人民坚实的身躯与坚韧的民族情怀。李伯安曾说:“国画要像油画、雕塑学习,这些天我认真读了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他们以雕塑的语言表达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激情,我正在探索如何将雕塑感融入在我的绘画中,表现青藏高原的人们不能是轻柔婀娜的面孔,广阔的雪域高原注定了他们性情的淳朴、豪爽、热情奔放、爱憎鲜明以及天域之国的神秘性。因此,看布尔德尔的雕塑最和这种感受相共鸣。”[①]李伯安从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图2)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厚重感与质朴的体积感塑造,以最直白的、高度概括的、浑厚硬朗的塑造性线条呈现出来。从而再度强化了李伯安在整体造型上的体积认识,使得他在人物塑造上丢掉了一些对细枝末节上变化的包袱,减轻了画面审美上的装饰感,以更加直白的表现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画面的整体把握,这就实实在在的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生命本质。从而使得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呈现出更加自然与坦荡的气势。同时他又对布尔德尔作品最有共鸣,其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便是《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图3),其蓄势待发的场面感,以及赫克勒斯夸张的面部表情充满了激情,刚毅的躯体与弯弓结合起来这种视觉冲突感让人震撼,一股力量迸发而来,形成一种突破现实的独特美感。这种洒脱泼辣的艺术感正是李伯安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李伯安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超现实的冲突感和大跨度的画面效果,这种认识使得他在人物造型表达上更加凸显?
安从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图2)和布尔德尔的雕塑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厚重感与质朴的体积感塑造,以最直白的、高度概括的、浑厚硬朗的塑造性线条呈现出来。从而再度强化了李伯安在整体造型上的体积认识,使得他在人物塑造上丢掉了一些对细枝末节上变化的包袱,减轻了画面审美上的装饰感,以更加直白的表现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画面的整体把握,这就实实在在的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生命本质。从而使得李伯安水墨人物画呈现出更加自然与坦荡的气势。同时他又对布尔德尔作品最有共鸣,其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便是《拉弓的赫拉克勒斯》(图3),其蓄势待发的场面感,以及赫克勒斯夸张的面部表情充满了激情,刚毅的躯体与弯弓结合起来这种视觉冲突感让人震撼,一股力量迸发而来,形成一种突破现实的独特美感。这种洒脱泼辣的艺术感正是李伯安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李伯安似乎一直在寻求一种超现实的冲突感和大跨度的画面效果,这种认识使得他在人物造型表达上更加凸显出人的生命本质特征,从一种现实状态突破到真实的本质认识,以象征性的造型方法创作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突感,极力烘托出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立的艺术语言。[①]袁汝波.回忆李伯安先生——[J].环球慈善,2018.(第5期).第118页图2罗丹《加莱义民》图3布尔德尔《拉弓的赫拉克勒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周昌谷谈黄宾虹的五笔七墨[J]. 劳诚烈. 书画艺术. 2014(04)
[2]黄宾虹的内美与外美之辨[J]. 劳诚烈. 新美术. 2013(07)
[3]写实人物画的若干问题——一个实践者的学习笔记[J]. 刘国辉. 文艺评论. 2003(03)
[4]他,向巴颜喀拉走去[J]. 郜宗远. 美术之友. 2001(05)
[5]《走出巴颜喀拉》的震撼[J]. 毛君周. 西藏文学. 2001(01)
[6]民族风骨 世纪巨制——读李伯安人物画有感[J]. 刘大为. 美术大观. 2000(05)
[7]身家性命水墨中─—感悟李伯安[J]. 乙丙. 中国艺术. 2000(01)
[8]用生命铸就史诗——李伯安遗作展观后[J]. 刘泮峒. 美术观察. 1999(08)
[9]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转化的问题[J]. 吴宪生. 新美术. 1998(02)
本文编号:3391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39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