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09:58
《庄子》文本中记载了诸多人物的言行事迹,对《庄子》所记人物及事迹的研究,亦是了解庄子本人思想的重要依据。概言之,《庄子》借描写诸多人物所言及所行,其背后所体现的是庄子本人对形上之知思考的方式或者说是庄子作其哲学诠释的思维向度。本文即试图以《庄子》中出现最多的关于孔子的形象的文字为研究对象,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描述”,并借此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特征及其哲学诠释方式作出简要说明。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写作背景与问题由来。自司马谈划分六家,司马迁首先对《庄子》文本做出评价,但后世遭到苏轼的逐条反驳,且《庄子》全书近50次出现孔子形象,因此关于《庄子》文本及孔子形象等之争,自古有之;第二部分为《庄子》文本与《庄子》中孔子形象研究史。首先总结古今学者对于《庄子》内、外、杂篇作者之看法,目的在于说明《庄子》内在思想的一致性,本文认为即使《庄子》非一人所著,但师承一脉,内在相通,故不应割裂诸篇,而应将其视为一体从而展开思考,其次介绍学界对于庄子与孔子一脉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庄子诋訾孔子、庄子暗助孔子、庄子师承孔子一脉,最后列举当今较为广泛的对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的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庄子》文本与《庄子》中孔子形象研究史
2.1 《庄子》文本问题
2.2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现状
2.2.1 对庄子与孔子一脉关系的看法
2.2.2 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理解
第3章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3.1 《内篇》中的孔子形象
3.2 《外篇》中的孔子形象
3.3 《杂篇》中的孔子形象
第4章 由《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而思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方内”到“方外”——庄子之孔子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J]. 王玉彬. 中国哲学史. 2017(03)
[2]试论庄周写《庄子》及内外杂三篇的形成时代[J]. 萧登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论中西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王天成.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5)
[4]论《庄子》中的孔子[J]. 邵汉明. 中国哲学史. 2009(04)
[5]《庄子》外杂篇孔子形象疏证[J]. 陈林群.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09)
[6]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 李凯,颜炳罡.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7]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与中国哲学的诠释[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2008(05)
[8]中国哲学诠释学何以可能——兼论中国哲学本体论特征与诠释方法[J]. 刘之静. 社会科学评论. 2006(03)
[9]简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辩证法[J]. 何卫平. 哲学动态. 1997(09)
[10]儒道融合的心路历程[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1994(06)
硕士论文
[1]《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D]. 杨青兰.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庄子》中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研究[D]. 郭金艳.安徽大学 2014
[3]庄子思想中的孔子图像[D]. 韩莹莹.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183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庄子》文本与《庄子》中孔子形象研究史
2.1 《庄子》文本问题
2.2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现状
2.2.1 对庄子与孔子一脉关系的看法
2.2.2 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理解
第3章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3.1 《内篇》中的孔子形象
3.2 《外篇》中的孔子形象
3.3 《杂篇》中的孔子形象
第4章 由《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而思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方内”到“方外”——庄子之孔子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J]. 王玉彬. 中国哲学史. 2017(03)
[2]试论庄周写《庄子》及内外杂三篇的形成时代[J]. 萧登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论中西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J]. 王天成.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5)
[4]论《庄子》中的孔子[J]. 邵汉明. 中国哲学史. 2009(04)
[5]《庄子》外杂篇孔子形象疏证[J]. 陈林群.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9(09)
[6]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 李凯,颜炳罡.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7]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与中国哲学的诠释[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2008(05)
[8]中国哲学诠释学何以可能——兼论中国哲学本体论特征与诠释方法[J]. 刘之静. 社会科学评论. 2006(03)
[9]简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辩证法[J]. 何卫平. 哲学动态. 1997(09)
[10]儒道融合的心路历程[J]. 张连良. 长白学刊. 1994(06)
硕士论文
[1]《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研究[D]. 杨青兰.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庄子》中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研究[D]. 郭金艳.安徽大学 2014
[3]庄子思想中的孔子图像[D]. 韩莹莹.复旦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1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2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