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角中的真相 ——关于《盲区》的创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1-10-15 01:08
  世界观的形成常常来自于自身的意识及他人的描述,在资讯丰富的当代社会,接触得越多就有着越多的困惑。蕴含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著作中的物自身学说却是追求绝对真理这一道路上的结点,它没有告诉世人何为真,只是呈现了世界的轮廓,在这个大致的轮廓下,每个人根据经验形成了所谓的“真相”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所以,观点总是带有主观色彩,真相只是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表象。此次创作《盲区》是将同一场景通过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两个画面对称且相似,但在细节上又透露着截然相反的内容,以此表达对认知盲区的思考。创作通过分析绘画的观察视角与文学叙述视角类比,借鉴文学叙述方法中多重叙述的表达形式,结合工笔画技法呈现事物的两面性。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多重视角中的真相 ——关于《盲区》的创作报告


博斯人间乐园1490年-1510年油画主体部分220x195cm两翼部220x97cm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卢浮宫,油画,布面,巴黎


硕士学位论文18容满面,她们或是来自邻国,或是与邻国的人民有着婚约,两种不同的气氛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画家仿佛在现场作目睹了一切,对故事情节在画布上进行重现,并将人物情绪放大形成对比,表达着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情感的主题,这幅作品在当时激发了巴黎市民的革命斗志。这样的视角类似于文学中的外聚焦型叙述,即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融入了画家对事件的理解完全来自于自身的感受和推测。而中国绘画中独特的散点透视与长卷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更多了一点阅读感,画家的观察方式并非定点观察,而是游览,作画过程是对自身游历的一种动态叙述,将自己的情感化为一种气势在画中表现,寄情山水。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如图1-3),画家从不同角度观察汴京城,将北宋各行各业和市井生活有选择的浓缩在了同一画面里,画家自身意识参与到了画面之中,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随着长卷的铺开,观赏者的目光便随着画家的脚步游览了起来,是一种临境式的体验。画家通过自己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呈现了画面,这就像是内聚焦型的不变式叙述手法。图1-2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年布面油画330×425cm巴黎卢浮宫藏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绢本,故宫博物院


多重视角中的真相——关于《盲区》的创作报告9通过绘画观察视角与文学叙述之间的类比,我认为文学的叙事方式是可以被绘画所借鉴的,文学有着各种叙述视角,为的是内容的表达和更好的审美效果,绘画也有相同的需求。此次创作所要表现的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性,且这里的两面性互为盲区,产生矛盾,这样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常有出现,多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通过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量,相对应的,《盲区》的画面需要从两个不同角度的视角出发,两个画面形成一组作品,产生对比。2.3对文学叙事手法的借鉴叙述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行为,只要是有关于内容表达的行为都是一种叙述,叙述的方式服务于内容,为的是中心思想能够被充分的体现。想要表达同一事物的两面性,从一个角度出发是无法达成的,通过阅读《竹林中》《刺猬的优雅》这类采用多重叙述的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思维上的震撼和情节内容上的饱满,为使主题能够直观的表达,《盲区》的创作首先从观察角度入手,将绘画中的观察视角类比文学中的叙述视角,并希望将多重叙述的视角运用到此次的创作当中。根据小说中多个人物交替展开叙述的形式,《盲区》的表达需要的不止是一个画面,它需要两个视角之间的对比才能展现事件的另一面,在对比当中给人带来思考。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在表现事件多面性上有着不同于图1-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绢本设色24.8×528.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编号:3437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37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