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思维对决策属性权重的重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1 17:18
  传统观点认为,当面对复杂的决策时,人们习惯于深思熟虑地解决问题。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运用无意识思维比有意识思维更容易做出最优决策。研究者们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人才选拔、道德判断等领域均发现了无意识思维的优势效应。基于此,Dijksterhuis和Nordgren提出了无意识思维理论。无意识思维研究打破了“努力思考就有好结果”这一传统观念,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焦点。无意识思维理论包括六个核心原则,其中权重原则认为无意识思维更擅于权衡决策属性的自然权重。研究发现,无意识思维可以自动给决策属性赋予适当的权重。以往研究中往往只给被试一个目标问题进行思考,被试只需要给各属性准确地赋权一次。但是,我们经常会碰到决策目标改变的情况,这时需要我们根据新的目标对已获取的决策属性重新赋予适当的权重。研究表明,无意识思维具有灵活性,并且是受目标导向的,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材料和目标的操纵,考察了无意识思维是否可以对决策属性的权重进行重赋。权重的重赋通过改变目标和操纵实验材料实现,实验1在4部手机信息呈现结束后,将被试分为四组,两组有意识思维组,两组无意识思维组,给其中一组有意识思维和一...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无意识思维对决策属性权重的重赋研究


实验1流程图

标准误,对手,手机,实验条件


实验125手机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0.026,P=0.872,η2=0.000,思维类型和目标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6)=1.351,P=0.248,η2=0.012,手机类型与思维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6)=0.349,P=0.556,η2=0.003,手机类型与目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16)=10.631,P=0.001,η2=0.084,思维类型、目标类型与手机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1,116)=30.051,P<0.001,η2=0.084。图4.2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手机的评分(误差线为标准误)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目标不变时(目标为选择适合老年人选的手机),有意识思维组被试对适合老年人的手机的评分(M=63.000,SD=13.557)与对适合大学生的手机的评分(M=67.933,SD=11.212)没有差别,F(1,116)=1.757,P=0.188,η2=0.015;而无意识思维组被试对适合老年人的手机的评分(M=80.766,SD=10.291)显著高于对适合大学生的手机的评分(M=63.100,SD=13.734),F(1,116)=22.538,P<0.001,η2=0.163,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了无意识思维理论(Dijksterhuis,2004;Dijksterhuis&Nordgren,2006)。当目标改变时(目标由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手机改变为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有意识思维组被试的结果与目标不变时的评分结果一样,对适合大学生的手机的评分(M=64.833,SD=10.211)与对适合老年人的手机的评分(M=68.166,SD=14.171)还是没有差别,F(1,116)=0.802,P=0.372,η2=0.007;无意识思维组被试的结果则与目标不变时的评分结果相反,对适合大学生的手机的评分(M=77.366,SD=11.514)显著高于对适合老年人的手机的评分(M=62.500,SD=

流程图,流程图,手机,目标类型


实验228信息呈现结束后,要求所有被试思考4部手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自己使用,目标不变组最后任务是为4部手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自己使用进行评分。目标改变组的新目标是为老年人选手机,最后的任务是为4部手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老年人使用进行评分。图5.1实验2流程图5.2结果以思维类型、目标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手机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被试对手机评分为因变量,进行2(思维类型:有意识思维,无意识思维)×2(目标类型:目标不变,目标改变)×2(手机类型:适合大学生的手机,适合老年人的手机)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发现,思维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20)=17.778,P<0.001,η2=0.129,目标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0)=0.734,P=0.393,η2=0.006,手机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0)=0.029,P=0.866,η2=0,思维类型和目标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0)=0.256,P=0.614,η2=0.002,手机类型与思维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0)=0,P=0.996,η2=0,手机类型与目标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1,120)=14.697,P<0.001,η2=0.109,思维类型、目标类型与手机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1,120)=22.734,P<0.001,η2=0.159。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目标不变时(目标为选择适合自己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意识思维:理论、质疑与回应[J]. 李建升,王丹,沈模卫.  心理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无意识思维整体加工方式的研究[D]. 李建升.浙江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70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70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