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语言的角度谈《红楼梦》维吾尔语翻译

发布时间:2021-11-13 13:50
  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一直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欣赏,阐述解释,学者们研究分析的对象。它是中华文化之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之一。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对《红楼梦》及其各种译著进行的研究也在日益增多。《红楼梦》维吾尔文翻译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这些研究多数从结构、语义等语法的角度做对比研究的多,从某一个具体理论的角度,尤其是从人物角色语言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的就更少了。本文从角色语言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十个主要人物的语言翻译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力求能阐释清楚《红楼梦》中的角色语言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无与原文保持一致;《红楼梦》里这些人物的语言从传统的角色语言理论和新的角色语言理论的角度有哪些不同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科勒的“等效关系”理论做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角色语言翻译特点。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对《红楼梦》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包括翻译与角色语言方面的研究。第三章是《红楼梦》角色语言特点及其分类,即从传统角色语言理论和新的角色语言理论的角度分类。第四章是...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
    第四节 本文转写符号
第二章 相关研究动态
    第一节 汉语相关研究现状
        一、汉语的角色语言研究状况
        二、汉文《红楼梦》的角色语言研究状况
    第二节 维吾尔语相关研究状况
第三章 《红楼梦》角色语言的研究
    第一节 《红楼梦》角色语言特点
    第二节 《红楼梦》角色语言分类
        一、传统的角色语言分类
        二、新的角色语言分类
第四章 《红楼梦》的角色语言翻译研究
    第一节 奈达的等效原则与《红楼梦》维吾尔文翻译
        一、词句达意(得体性原则)
        二、传达原文的精神和表达方法(准确性原则)
        三、表达形式自然易懂(恰当性原则)
        四、产生相似的反应(对等原则)
    第二节 科勒的等效关系与《红楼梦》维吾尔文翻译
        一、外延对等
        二、内涵对等
        三、文本规范对等
        四、语用对等
        五、形式对等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赏析[J]. 卜佳乐.  文学教育(下). 2017(01)
[2]维译本《红楼梦》翻译研究文献综述[J]. 杨德明,景萍.  民族翻译. 2016(01)
[3]《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特色[J]. 岑泽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0)
[4]《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个性化语言研究[J]. 岑泽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09)
[5]从几位“小人物”的语言描写中试析《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功能[J]. 李健韬.  红楼梦学刊. 2014(01)
[6]探析《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形象[J]. 李娜.  芒种. 2013(16)
[7]《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探析[J]. 张瑞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8]《红楼梦》高续与刘续中主要人物语言比较研究[J]. 李杨,傅敏.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8)
[9]从文化图式视角探析《红楼梦》典故维译[J]. 王文敏.  昌吉学院学报. 2011(05)
[10]从言语风格角度谈《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翻译[J]. 汪小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

硕士论文
[1]《红楼梦》中拟声词的维译研究[D]. 阿比旦·居热艾提.喀什大学 2017
[2]《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维译研究[D]. 翟亚清.喀什师范学院 2014
[3]浅析《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技巧[D]. 李媛媛.新疆师范大学 2012
[4]《红楼梦》中的委婉语及其维译研究[D]. 张妍哲.新疆大学 2010
[5]红楼梦角色语言研究[D]. 唐亮.四川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93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93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