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视野下的新秧歌剧运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19:01
新秧歌剧作为延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1943年《兄妹开荒》的诞生而兴起的。《讲话》之后,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政策领导下以乡村为基础,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和农民合作,一场声势浩大的秧歌运动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作为陕北高原上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秧歌剧由此发生了从“下乡秧歌”到“乡下秧歌”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为民众写作”到“由民众写作”的根本转变,人民群众发生了精神性的翻身,这无疑也推动了延安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所以用乡村建设视野的角度来窥探,新秧歌剧运动的展开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力量的投射,也成为延安时期乡村建设成效的表征。本论文以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为视野,从社会史的角度论述新秧歌剧运动发生的背景,梳理延安乡村建设与新秧歌剧运动的互动性关系,以及这种互动性关系背后,它所显现的新秧歌剧运动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思想艺术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新秧歌剧运动进行反思。本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集中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以及70多年来“新秧歌剧运动”研究的现状与局限进行阐述,旨在揭示“延安新...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秧歌剧运动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选题意义
一、溯源与互动: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与新秧歌剧运动
(一)新秧歌剧运动展开的历史背景
(二)乡村建设与新秧歌剧运动的互动关系
二、改造与蜕变:乡村建设视野下新秧歌剧的发展历程
(一)文艺工作者下乡学习的初步开展
(二)文艺工作者与群众并肩创作的中部曲折
(三)群众自我创作的后期高潮
三、表达与传递:新秧歌剧运动于乡村建设背景之下的合理存续
(一)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措施
(二)顺应民心和愉悦大众的具体方式
(三)组织乡村生活和集体文化的有效手段
(四)凸显陕北地域文化和显现社会积极意义的主要载体
四、反思与启示:如何看待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运动
(一)对新秧歌剧运动的反思
(二)新秧歌剧运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情”以“达意”——论新秧歌运动的形式机制[J]. 路杨. 文艺研究. 2018(11)
[2]初探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 刘晓谕. 大众文艺. 2018(10)
[3]革命的群众艺术——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 王建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革命文艺与社会治理:以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为中心[J]. 韩伟. 人文杂志. 2016(05)
[5]关于陕北秧歌的艺术特色[J]. 万红. 大众文艺. 2016(09)
[6]论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J]. 扎西江措.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7]新的时代 新的创造——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秧歌剧的新特点[J]. 彭小娥. 语文学刊. 2014(02)
[8]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J]. 计晓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4)
[9]新秧歌运动中延安知识分子话语的消解与重塑[J].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新秧歌剧的乌托邦叙事[J]. 冷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 王冬.南京艺术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研究[D]. 康茜.陕西科技大学 2017
[2]延安新秧歌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研究[D]. 杨永涛.西安工业大学 2017
[3]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D]. 琚婕.西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93545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秧歌剧运动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选题意义
一、溯源与互动: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与新秧歌剧运动
(一)新秧歌剧运动展开的历史背景
(二)乡村建设与新秧歌剧运动的互动关系
二、改造与蜕变:乡村建设视野下新秧歌剧的发展历程
(一)文艺工作者下乡学习的初步开展
(二)文艺工作者与群众并肩创作的中部曲折
(三)群众自我创作的后期高潮
三、表达与传递:新秧歌剧运动于乡村建设背景之下的合理存续
(一)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措施
(二)顺应民心和愉悦大众的具体方式
(三)组织乡村生活和集体文化的有效手段
(四)凸显陕北地域文化和显现社会积极意义的主要载体
四、反思与启示:如何看待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运动
(一)对新秧歌剧运动的反思
(二)新秧歌剧运动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表情”以“达意”——论新秧歌运动的形式机制[J]. 路杨. 文艺研究. 2018(11)
[2]初探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 刘晓谕. 大众文艺. 2018(10)
[3]革命的群众艺术——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J]. 王建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革命文艺与社会治理:以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为中心[J]. 韩伟. 人文杂志. 2016(05)
[5]关于陕北秧歌的艺术特色[J]. 万红. 大众文艺. 2016(09)
[6]论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J]. 扎西江措.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7]新的时代 新的创造——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秧歌剧的新特点[J]. 彭小娥. 语文学刊. 2014(02)
[8]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J]. 计晓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4)
[9]新秧歌运动中延安知识分子话语的消解与重塑[J].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新秧歌剧的乌托邦叙事[J]. 冷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5)
博士论文
[1]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 王冬.南京艺术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研究[D]. 康茜.陕西科技大学 2017
[2]延安新秧歌运动中的民众动员问题研究[D]. 杨永涛.西安工业大学 2017
[3]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D]. 琚婕.西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93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49354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