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楷书中的“华饰”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2 15:54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书法中,“质”是书法中汉字的本体,而“文”则是通过用笔、结构等对汉字本体的修饰,是一种带有审美情趣的装饰性现象,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华饰”现象。书法的“华饰”现象存在于书法作品的各个层面,而书家自我独特的“华饰”手段又与其书法风格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书法的“华饰”现象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某种书体中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以及不同书法家书法风格之间的同异。随着字体的演变,书家自我风格的塑造,“华饰现象”在书法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中。本文试图从一个纵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一传统现象,先是对“华饰”现象的概念进行梳理,再由概念联系到书论,分析古人对“华饰”现象的态度,并分析产生赞同或者批评的态度的原因,进而在书体中详细分析“华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历朝历代的发展状况,以便为我们的书法实践提供理性参照,为今天书法创作关于“华饰”现象的取舍提供一个参考借鉴。本文从概念入手,结合书论分析了篆书、隶书、楷书用笔的“华饰”现象后,认为“华饰”现象不是用笔中的主体,而是为了符合书法家的理想审美而对正体用笔的装饰。如果没有“华饰”现象,那么书法作品看起...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X组大字作品A》
《宰丰骨刻辞》
18饬,装饰性不足,但更多了自然的气息,这表现在起讫上能看出明显的用刀和用笔痕迹。我们在此对比这两件作品可清晰的看到:一件为了整饬、精美的艺术效果而在用笔上做了装饰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就是我们说的“华饰”现象;另一件作品追求笔意与自然,大规模地减少了装饰性用笔,用笔的“华饰”现象也不明显。可以说自甲骨文《X组大字作品A》以来,追求法度与用笔严谨、章法整饬的篆书作品就绵延不绝,并且成为官体篆书发展的主流,其用笔“华饰”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已经在上一段讲述清楚了。我们再列举两件作品来直观的展现这一路“华饰”现象的流传,例如《石鼓文》(图3-3)与《峄山碑》(图3-4)。《石鼓文》系战国时期作品,是正统籀文的代表作,我们在这里不重点分析作品风格,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篆书发展到石鼓文时,人们已经对修饰、整饬化用笔的现象认为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看到在《石鼓文》中,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为了规整和有法度,安排都恰到好处,整个作品充满自然、朴实之趣。图3-3《石鼓文》局部图3-4《峄山碑》局部《峄山碑》则似乎在这一路的装饰性上走向了极端。《峄山碑》有多种翻本,今存最佳本系宋徐铉摹本,此摹本多少程度上保存了秦时其原本的风采,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书法史中往往都习惯于将《峄山碑》列入到秦小篆中去讲述,故我们在此亦归到秦篆一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在书法的“华饰”现象上,那么无论是作品本身考证有多含糊存疑的作品我们都可以按照“华饰”的类型去分类和分析。
本文编号:352874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X组大字作品A》
《宰丰骨刻辞》
18饬,装饰性不足,但更多了自然的气息,这表现在起讫上能看出明显的用刀和用笔痕迹。我们在此对比这两件作品可清晰的看到:一件为了整饬、精美的艺术效果而在用笔上做了装饰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就是我们说的“华饰”现象;另一件作品追求笔意与自然,大规模地减少了装饰性用笔,用笔的“华饰”现象也不明显。可以说自甲骨文《X组大字作品A》以来,追求法度与用笔严谨、章法整饬的篆书作品就绵延不绝,并且成为官体篆书发展的主流,其用笔“华饰”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已经在上一段讲述清楚了。我们再列举两件作品来直观的展现这一路“华饰”现象的流传,例如《石鼓文》(图3-3)与《峄山碑》(图3-4)。《石鼓文》系战国时期作品,是正统籀文的代表作,我们在这里不重点分析作品风格,这并不是我们探讨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篆书发展到石鼓文时,人们已经对修饰、整饬化用笔的现象认为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看到在《石鼓文》中,无论是用笔还是结构,为了规整和有法度,安排都恰到好处,整个作品充满自然、朴实之趣。图3-3《石鼓文》局部图3-4《峄山碑》局部《峄山碑》则似乎在这一路的装饰性上走向了极端。《峄山碑》有多种翻本,今存最佳本系宋徐铉摹本,此摹本多少程度上保存了秦时其原本的风采,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书法史中往往都习惯于将《峄山碑》列入到秦小篆中去讲述,故我们在此亦归到秦篆一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在书法的“华饰”现象上,那么无论是作品本身考证有多含糊存疑的作品我们都可以按照“华饰”的类型去分类和分析。
本文编号:3528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2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