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识心记 ——崔白花鸟画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1 19:04
宋代花鸟画家们注重写生实践,大都通过“目识心记”将眼中所见景象呈现在画面上。崔白作为打破宋代画院百年一统绘画程式的实践者,不同于一般宋人画中对园林景象的描绘,他的创作在写生实践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于自然野趣的表达,践行着“目识心记”这一绘画方法,在创作上发展了从折枝花卉向全景式构图的描绘,由此崔白也将“目识心记”推向了更高的境界。所以,系统地分析“目识心记”在崔白花鸟画中的体现,对于我们的花鸟画创作很有必要。基于此,本论文分析了崔白绘画风格的成因。同时,从“目识心记”的角度出发,以崔白《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三幅作品为切入点,对崔白花鸟画的题材、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方面的技法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崔白花鸟画中的审美特征,通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来展开研究,以此感悟崔白“目识心记”的运用对花鸟画创作的启示。研究得出,崔白将“目识心记”的写生经验完美应用到画面上。崔白通过对自然场景的长期写生观察,善于描绘客观物象不同情境下的形态,将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悟融合到一起,对画面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巧妙地安排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在形式美感的基础上,增添画面中的互动关系,从而使画面具有故事性和趣味...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筌《写生珍禽图》徐熙的作品多是抒发自身情感,相比较于形似,更加追求画面的传神,创造
4崔白花鸟画中“目识心记”的运用14图4-1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图4-2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边,画面右上角展翅飞翔的灰喜鹊也是逆风而行,这两种朝向的碰撞,既是崔白平衡整体画面的处理,产生与画面风势相背的力量,营造出画面的均衡美,也是为了增强画面中故事性的节奏感;第三,如图4-3,如画面分析图中左下箭头所示方向,从灌木整体的的朝向到土坡向上发展的走势,再到树枝生长或是被风吹动的方向,还有野兔的视觉点,画面中的这些元素都在引导观者注意到画面右上角的灰喜鹊,而当观者的眼神聚焦到这只灰喜鹊身上的时候,又会观察到它飞行的方向指向了停在树上的灰喜鹊,正在对着野兔俯身鸣叫,这一系列的视觉引导下,可以得出,崔白为整个画面设计了一条大的视觉线,既增加了画面整体的节奏感,又使得观者能够根据这条视觉线有序的欣赏作品;第四,如图4-4,如画面分析图中右下所示,画面中右侧树干根部的植物出处较为繁密,既与枝梢的疏松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左侧的野兔形成了疏密对比,其次,画面中土坡的右上倾斜的“势”、树干向左倾斜的“势”、灰喜鹊飞入画面的“势”,使整个画面构成了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主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些构图的安排正是
4崔白花鸟画中“目识心记”的运用14图4-1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图4-2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边,画面右上角展翅飞翔的灰喜鹊也是逆风而行,这两种朝向的碰撞,既是崔白平衡整体画面的处理,产生与画面风势相背的力量,营造出画面的均衡美,也是为了增强画面中故事性的节奏感;第三,如图4-3,如画面分析图中左下箭头所示方向,从灌木整体的的朝向到土坡向上发展的走势,再到树枝生长或是被风吹动的方向,还有野兔的视觉点,画面中的这些元素都在引导观者注意到画面右上角的灰喜鹊,而当观者的眼神聚焦到这只灰喜鹊身上的时候,又会观察到它飞行的方向指向了停在树上的灰喜鹊,正在对着野兔俯身鸣叫,这一系列的视觉引导下,可以得出,崔白为整个画面设计了一条大的视觉线,既增加了画面整体的节奏感,又使得观者能够根据这条视觉线有序的欣赏作品;第四,如图4-4,如画面分析图中右下所示,画面中右侧树干根部的植物出处较为繁密,既与枝梢的疏松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左侧的野兔形成了疏密对比,其次,画面中土坡的右上倾斜的“势”、树干向左倾斜的“势”、灰喜鹊飞入画面的“势”,使整个画面构成了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主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些构图的安排正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分析——以《双喜图》为例[J]. 杨心怡. 美与时代(中). 2018(08)
[2]宋代宫廷画家崔白花鸟画绘画语言研究[J]. 罗玉鑫. 艺术教育. 2016(04)
[3]情到深处——读崔白《寒雀图》所感[J]. 朱萌. 美与时代(下). 2016(01)
[4]论崔白花鸟画之艺术特色及其影响[J]. 罗玉鑫. 大众文艺. 2016(01)
[5]崔白“变”与“不变”的哲学精神及其理学主体间性[J]. 刘英. 求索. 2014(12)
[6]以神领形,造化从心——崔白《双喜图》造境及美学意蕴解读[J]. 宋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2)
[7]崔白与宫廷花鸟画之变[J]. 李永强. 艺术探索. 2013(02)
[8]听天阁画谈随笔(一)[J]. 潘天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0(12)
[9]崔白与北宋花鸟画的“熙宁变法”[J]. 周燕弟. 艺术评论. 2010(06)
[10]宋代文化思潮对两宋绘画艺术的影响[J]. 顾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4(01)
硕士论文
[1]“目识心记”法的应用研究[D]. 钟日恒.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体制清赡,作用疏通”—崔白花鸟画探微[D]. 谭艺青.湖南师范大学 2019
[3]全景之境—从崔白《双喜图》到我的艺术创作[D]. 赵金蕊.西北民族大学 2019
[4]心与物化[D]. 苏继芳.南京艺术学院 2019
[5]论崔白的花鸟画构图[D]. 徐国生.四川美术学院 2019
[6]崔白《双喜图》研究[D]. 包若冰.中国美术学院 2018
[7]崔白花鸟画“写生”精神探究[D]. 郭园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8]崔白绘画语言研究[D]. 郑秋艳.湘潭大学 2018
[9]崔白花鸟画探究[D]. 何静.云南大学 2018
[10]崔白“变革”考[D]. 李庆.浙江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62654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筌《写生珍禽图》徐熙的作品多是抒发自身情感,相比较于形似,更加追求画面的传神,创造
4崔白花鸟画中“目识心记”的运用14图4-1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图4-2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边,画面右上角展翅飞翔的灰喜鹊也是逆风而行,这两种朝向的碰撞,既是崔白平衡整体画面的处理,产生与画面风势相背的力量,营造出画面的均衡美,也是为了增强画面中故事性的节奏感;第三,如图4-3,如画面分析图中左下箭头所示方向,从灌木整体的的朝向到土坡向上发展的走势,再到树枝生长或是被风吹动的方向,还有野兔的视觉点,画面中的这些元素都在引导观者注意到画面右上角的灰喜鹊,而当观者的眼神聚焦到这只灰喜鹊身上的时候,又会观察到它飞行的方向指向了停在树上的灰喜鹊,正在对着野兔俯身鸣叫,这一系列的视觉引导下,可以得出,崔白为整个画面设计了一条大的视觉线,既增加了画面整体的节奏感,又使得观者能够根据这条视觉线有序的欣赏作品;第四,如图4-4,如画面分析图中右下所示,画面中右侧树干根部的植物出处较为繁密,既与枝梢的疏松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左侧的野兔形成了疏密对比,其次,画面中土坡的右上倾斜的“势”、树干向左倾斜的“势”、灰喜鹊飞入画面的“势”,使整个画面构成了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主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些构图的安排正是
4崔白花鸟画中“目识心记”的运用14图4-1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图4-2崔白《双喜图》画面分析图边,画面右上角展翅飞翔的灰喜鹊也是逆风而行,这两种朝向的碰撞,既是崔白平衡整体画面的处理,产生与画面风势相背的力量,营造出画面的均衡美,也是为了增强画面中故事性的节奏感;第三,如图4-3,如画面分析图中左下箭头所示方向,从灌木整体的的朝向到土坡向上发展的走势,再到树枝生长或是被风吹动的方向,还有野兔的视觉点,画面中的这些元素都在引导观者注意到画面右上角的灰喜鹊,而当观者的眼神聚焦到这只灰喜鹊身上的时候,又会观察到它飞行的方向指向了停在树上的灰喜鹊,正在对着野兔俯身鸣叫,这一系列的视觉引导下,可以得出,崔白为整个画面设计了一条大的视觉线,既增加了画面整体的节奏感,又使得观者能够根据这条视觉线有序的欣赏作品;第四,如图4-4,如画面分析图中右下所示,画面中右侧树干根部的植物出处较为繁密,既与枝梢的疏松形成对比,同时也与左侧的野兔形成了疏密对比,其次,画面中土坡的右上倾斜的“势”、树干向左倾斜的“势”、灰喜鹊飞入画面的“势”,使整个画面构成了紧张的气氛,也更加突出了画面中的主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些构图的安排正是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分析——以《双喜图》为例[J]. 杨心怡. 美与时代(中). 2018(08)
[2]宋代宫廷画家崔白花鸟画绘画语言研究[J]. 罗玉鑫. 艺术教育. 2016(04)
[3]情到深处——读崔白《寒雀图》所感[J]. 朱萌. 美与时代(下). 2016(01)
[4]论崔白花鸟画之艺术特色及其影响[J]. 罗玉鑫. 大众文艺. 2016(01)
[5]崔白“变”与“不变”的哲学精神及其理学主体间性[J]. 刘英. 求索. 2014(12)
[6]以神领形,造化从心——崔白《双喜图》造境及美学意蕴解读[J]. 宋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2)
[7]崔白与宫廷花鸟画之变[J]. 李永强. 艺术探索. 2013(02)
[8]听天阁画谈随笔(一)[J]. 潘天寿.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2010(12)
[9]崔白与北宋花鸟画的“熙宁变法”[J]. 周燕弟. 艺术评论. 2010(06)
[10]宋代文化思潮对两宋绘画艺术的影响[J]. 顾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4(01)
硕士论文
[1]“目识心记”法的应用研究[D]. 钟日恒.广西师范大学 2019
[2]“体制清赡,作用疏通”—崔白花鸟画探微[D]. 谭艺青.湖南师范大学 2019
[3]全景之境—从崔白《双喜图》到我的艺术创作[D]. 赵金蕊.西北民族大学 2019
[4]心与物化[D]. 苏继芳.南京艺术学院 2019
[5]论崔白的花鸟画构图[D]. 徐国生.四川美术学院 2019
[6]崔白《双喜图》研究[D]. 包若冰.中国美术学院 2018
[7]崔白花鸟画“写生”精神探究[D]. 郭园园.陕西师范大学 2018
[8]崔白绘画语言研究[D]. 郑秋艳.湘潭大学 2018
[9]崔白花鸟画探究[D]. 何静.云南大学 2018
[10]崔白“变革”考[D]. 李庆.浙江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62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56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