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的传播及社会反应(1912-1928)
发布时间:2022-02-18 07:38
“五族共和”是指要由汉、满、蒙、回、藏“五族”人民共同建立一个包括汉、满、蒙、回、藏“五部”土地的“共和”制度的国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建设近代化民族国家的具体方案。本文的创新在于从民族建国视阈下,对“五族共和”提出和确立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传播途径、传播动因、社会反应三方面,探究“五族共和”是如何从一个政治话语深入民众生活的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近代民族建国主张兴起,建立近代化的“民族国家”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共识。20世纪初革命党人和立宪派提出了各自的民族建国方案,在双方论争中明确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基本原则。武昌起义后“五族共和”首次提出,并在在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下被确立为中华民国早期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1912—1928年,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京袁世凯政府和北洋各系军阀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五族共和”通过报刊、图书、社会活动等途径传播,塑造了其彰显国家的共和形象、稳定边疆的策略方针、巩固统治的政治资本、促进认同的思想基础等诸多面相,社会各界则在政治评论、商业利用、娱乐游戏等方面作出因应。就传播的实际效...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说明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建国”视阈下的“五族共和”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民族建国主张的兴起
第二节 清末“民族建国”方案的论争
第三节 “五族共和”的提出及确立
第二章 “五族共和”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报刊
第二节 图书
第三节 社会活动
第三章 “五族共和”的传播动因
第一节 彰显国家的共和形象
第二节 稳定边疆的策略方针
第三节 巩固政权的统治资本
第四节 促进认同的思想基础
第四章 “五族共和”的社会反应
第一节 政治评论
第二节 商业利用
第三节 游戏娱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百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演变的历史审视[J]. 何一民,刘杨. 民族学刊. 2019(04)
[2]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J].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0)
[3]清末民初的国家建构思想与中华民族观念[J]. 李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4]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视域下的《藏文白话报》[J]. 刘新利,蔡秀清.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3)
[5]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J]. 俞祖华. 河北学刊. 2018(04)
[6]论孙中山民族思想的三次转型[J]. 杨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3)
[7]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治藏思想述略及反思[J]. 胡延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06)
[8]“民族国家”何以建构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及其时代难题[J]. 蒋先欢. 领导科学论坛. 2017(17)
[9]略论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J]. 谢俊美.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3)
[10]民国初年袁世凯施政述略[J]. 丁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D]. 周游.华东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的提出与演变探析[D]. 黄曼.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杨度的中华民族观探析[D]. 邓亚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现代国族构建的双线演进—民国初年“祭明帝”研究(1912-1916)[D]. 陈力.云南大学 2017
[4]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D]. 饶权.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3046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说明
三、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建国”视阈下的“五族共和”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民族建国主张的兴起
第二节 清末“民族建国”方案的论争
第三节 “五族共和”的提出及确立
第二章 “五族共和”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报刊
第二节 图书
第三节 社会活动
第三章 “五族共和”的传播动因
第一节 彰显国家的共和形象
第二节 稳定边疆的策略方针
第三节 巩固政权的统治资本
第四节 促进认同的思想基础
第四章 “五族共和”的社会反应
第一节 政治评论
第二节 商业利用
第三节 游戏娱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百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演变的历史审视[J]. 何一民,刘杨. 民族学刊. 2019(04)
[2]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J]. 樊小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10)
[3]清末民初的国家建构思想与中华民族观念[J]. 李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4)
[4]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视域下的《藏文白话报》[J]. 刘新利,蔡秀清.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3)
[5]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J]. 俞祖华. 河北学刊. 2018(04)
[6]论孙中山民族思想的三次转型[J]. 杨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3)
[7]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治藏思想述略及反思[J]. 胡延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06)
[8]“民族国家”何以建构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及其时代难题[J]. 蒋先欢. 领导科学论坛. 2017(17)
[9]略论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J]. 谢俊美.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3)
[10]民国初年袁世凯施政述略[J]. 丁健.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象征、认同与国家: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D]. 周游.华东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的提出与演变探析[D]. 黄曼.湖南师范大学 2018
[2]杨度的中华民族观探析[D]. 邓亚兰.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现代国族构建的双线演进—民国初年“祭明帝”研究(1912-1916)[D]. 陈力.云南大学 2017
[4]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D]. 饶权.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630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63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