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0 20:38
在九十年代,广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城市更新处于大拆大建阶段,大量的历史建筑、街区被大规模拆除并重建,许多历史文脉淹没在城市钢筋水泥中。在许多专家、学者、文物保护者的努力下,广州市政府逐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也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逐渐转变为追求质量,到现在进入“有机更新”的阶段,即追求传统与现代、内部与外部、经济与文化的多重网络平衡。在这个阶段“城市可沟通性”,则成为了街区活化的重要的突破点。本文把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制定调查问卷对其可沟通性进行实证分析,掌握目前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在信息传播、公共交往、意义生成等方面的情况,指出其存在传统街巷格局与现代交通、异质人群交流空间、民主活动活跃度、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和元素,并确定本体价值、衍生价值、文化价值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价值评价类型。阐明活化价值评价类型与城市可沟通性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实践场域,为提高城市可沟通性提供元素支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案例分析
1.4.2 问卷调查
1.4.3 深度访谈
1.4.4 参与观察
1.4.5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1.5.1 选题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6 文献综述
1.6.1 历史文化街区演化历程
1.6.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内涵
1.6.3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理论模式
1.6.4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手法研究
1.6.5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研究
第2章 可沟通城市研究
2.1 可沟通城市理论起源和发展
2.2 可沟通城市基本内涵
2.3 可沟通城市的特点
2.4 可沟通城市理论研究议题
2.5 可沟通城市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5.1 玛丽平衡计分卡
2.5.2 杰弗里评价计分法
2.5.3 复旦大学团队可沟通评价体系
第3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案例及其存在的沟通(交往)问题
3.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3.1.1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
3.1.2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3.1.3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3.2 研究设计
3.3 样本说明
3.3.1 问卷调查样本
3.3.2 深度访谈样本
3.4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评价分析
3.4.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基础设施情况
3.4.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3.4.3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信息基础设施情况
3.5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行为活动分析
3.5.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民主活动情况
3.5.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文娱活动情况
3.6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感知评价情况分析
3.6.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满意度情况
3.6.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认同感情况
3.6.3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地方感情况
3.7 研究分析与问题
3.7.1 传统街巷格局难以承受现代交通需求
3.7.2 异质人群在街区交流空间受限
3.7.3 民主活动活跃度较低
3.7.4 传统文化认知不深入
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可沟通性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4.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基本要素
4.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考察内容及维度
4.2.1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
4.2.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价值评估
4.3 可沟通性城市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联系
4.3.1 可沟通城市理论指导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
4.3.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为发展可沟通城市提供重要元素
4.3.3 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与活化路径一致性
4.4 基于德尔菲法的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指标体系构建
4.4.1 德尔菲法简介
4.4.2 指标体系专家人选确定
4.4.3 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可沟通性指标专家咨询问卷
4.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建议
5.1 整合媒介资源,实现信息资源有效聚合
5.2 丰富交往活动行为和方式,打破异质人群区间隔阂
5.3 激活街区传统功能业态,唤醒历史记忆
5.4 着力打造街区文化符号,增强街区形象辨识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专家赋值征求意见表
附件二:问卷调查
附件三:访谈提纲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J]. 宁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2]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难点及策略建议——以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为例[J]. 谭俊杰,谢涤湘. 城市建筑. 2018(32)
[3]融合新闻报道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罗昕,杨仰文,陈国琼. 青年记者. 2018(30)
[4]“可沟通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书展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J]. 张岩. 出版广角. 2018(16)
[5]多元传播视角下的城市沟通:上海人民广场“可沟通性”研究[J]. 钟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9)
[6]传播学视野下“可沟通城市”形象的转向[J]. 辛塞波. 公共艺术. 2017(06)
[7]可实施的“微改造”——历史街区的活化提升策略探讨[J]. 张晓阳,王世福,费彦. 南方建筑. 2017(05)
[8]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研究[J]. 刘娜,张露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8)
[9]可沟通:构建现代城市社会传播网络[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6(12)
[10]走向“可沟通城市”——城市传播视域下的南京滨江开发战略研究[J]. 沈菲. 新闻知识. 2016(07)
博士论文
[1]穗港澳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研究[D]. 高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 黄明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广州市历史街区微改造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陈雨牵.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研究[D]. 王霖.华南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广场舞现象研究[D]. 李艳云.中央民族大学 2017
[4]太原城市意义网络可沟通性研究[D]. 关超.山西大学 2016
[5]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D]. 关斌.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D]. 王兆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4
[7]中国交通广播与“可沟通城市”的想象建构[D]. 俞婉泺.浙江大学 2013
[8]历史街区更新中类型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盛晔.同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74323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案例分析
1.4.2 问卷调查
1.4.3 深度访谈
1.4.4 参与观察
1.4.5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创新点
1.5.1 选题创新
1.5.2 内容创新
1.6 文献综述
1.6.1 历史文化街区演化历程
1.6.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内涵
1.6.3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理论模式
1.6.4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手法研究
1.6.5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研究
第2章 可沟通城市研究
2.1 可沟通城市理论起源和发展
2.2 可沟通城市基本内涵
2.3 可沟通城市的特点
2.4 可沟通城市理论研究议题
2.5 可沟通城市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2.5.1 玛丽平衡计分卡
2.5.2 杰弗里评价计分法
2.5.3 复旦大学团队可沟通评价体系
第3章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案例及其存在的沟通(交往)问题
3.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
3.1.1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
3.1.2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3.1.3 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3.2 研究设计
3.3 样本说明
3.3.1 问卷调查样本
3.3.2 深度访谈样本
3.4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评价分析
3.4.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基础设施情况
3.4.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3.4.3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信息基础设施情况
3.5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行为活动分析
3.5.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民主活动情况
3.5.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文娱活动情况
3.6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感知评价情况分析
3.6.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满意度情况
3.6.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认同感情况
3.6.3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地方感情况
3.7 研究分析与问题
3.7.1 传统街巷格局难以承受现代交通需求
3.7.2 异质人群在街区交流空间受限
3.7.3 民主活动活跃度较低
3.7.4 传统文化认知不深入
第4章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可沟通性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4.1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基本要素
4.2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考察内容及维度
4.2.1 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
4.2.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价值评估
4.3 可沟通性城市理论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联系
4.3.1 可沟通城市理论指导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
4.3.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为发展可沟通城市提供重要元素
4.3.3 提高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与活化路径一致性
4.4 基于德尔菲法的历史文化街区可沟通性指标体系构建
4.4.1 德尔菲法简介
4.4.2 指标体系专家人选确定
4.4.3 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可沟通性指标专家咨询问卷
4.4.4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建议
5.1 整合媒介资源,实现信息资源有效聚合
5.2 丰富交往活动行为和方式,打破异质人群区间隔阂
5.3 激活街区传统功能业态,唤醒历史记忆
5.4 着力打造街区文化符号,增强街区形象辨识度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专家赋值征求意见表
附件二:问卷调查
附件三:访谈提纲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沟通”城市与城市微信号:媒体中介化使用研究——基于洛阳的社会学调查[J]. 宁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2]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难点及策略建议——以广州大小马站书院群为例[J]. 谭俊杰,谢涤湘. 城市建筑. 2018(32)
[3]融合新闻报道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 罗昕,杨仰文,陈国琼. 青年记者. 2018(30)
[4]“可沟通城市”理论视角下城市书展的文化传播功能研究[J]. 张岩. 出版广角. 2018(16)
[5]多元传播视角下的城市沟通:上海人民广场“可沟通性”研究[J]. 钟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9)
[6]传播学视野下“可沟通城市”形象的转向[J]. 辛塞波. 公共艺术. 2017(06)
[7]可实施的“微改造”——历史街区的活化提升策略探讨[J]. 张晓阳,王世福,费彦. 南方建筑. 2017(05)
[8]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研究[J]. 刘娜,张露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8)
[9]可沟通:构建现代城市社会传播网络[J]. 孙玮. 探索与争鸣. 2016(12)
[10]走向“可沟通城市”——城市传播视域下的南京滨江开发战略研究[J]. 沈菲. 新闻知识. 2016(07)
博士论文
[1]穗港澳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研究[D]. 高伟.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 黄明玉.复旦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广州市历史街区微改造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陈雨牵.华南理工大学 2018
[2]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研究[D]. 王霖.华南理工大学 2017
[3]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广场舞现象研究[D]. 李艳云.中央民族大学 2017
[4]太原城市意义网络可沟通性研究[D]. 关超.山西大学 2016
[5]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模式研究[D]. 关斌.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D]. 王兆芳.河北师范大学 2014
[7]中国交通广播与“可沟通城市”的想象建构[D]. 俞婉泺.浙江大学 2013
[8]历史街区更新中类型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盛晔.同济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74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67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