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们对性别差异现象的关注古已有之。语言的性别差异问题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也逐渐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语气词的使用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汉语口语交际中,语气词在表达感情、暗示预设、增添和消减口气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语气词是一种典型的虚词。对汉语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汉语语气词的本体研究,同时将有助于整个汉语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而增进我们对语言性别差异共性的理解。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对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气词的本体研究上,且学者们对语气词所起到的语法功能仍存在较大争议。对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还不是很多。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中几个典型的语气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以电视访谈节目中受访嘉宾的话语为语料,选取演员和政治人物两个职业群体,将所选样本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分别统计了各个年龄段的各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并对这种性别差异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原因阐释。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缘起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分别阐述了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句末语气词的研究现状以及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所要研究的句末语气词进行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语料来源情况,交待了所选取的样本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言语社团的角度分别分析了青年、中年、老年以及演员和从政人员群体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分别对句末语气词“啊”(“呀”“哇”)、“吧”“呢”“吗”“嘛”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使用的性别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对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的原因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分别从个性心理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分析女性使用语气词总体上高于男性的原因。同时对不同年龄段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不同以及个别语气词男性使用频率略高于女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缺陷。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女性使用句末语气词总体多于男性。但不同的语气词所呈现的性别差异不同,在“呀”“嘛”的使用上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语气词“啊”“吧”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所表现的的性别差异各不相同。个别语气词没有显示出很明显的性别差异。另外,不同社会成员使用语气词的差异情况不仅跟性别有关,也跟年龄等其他因素有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所选取的样本分为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不同的职业群体分别进行统计,并将所选取的样本尽量界定在来自同样的访谈节目中的有着相似背景的嘉宾,尽可能地减少了其他因素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同时将语气词“啊”分出变体“呀”和“哇”,并得出了语气词“啊”的不同变体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不同的结论。
【关键词】:语言 语气词 言语社团 年龄 职业 性别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选题缘起11-12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 1.3 研究现状12-17
- 1.4 本文的研究方案17-20
- 1.5 句末语气词的界定和本文考察的范围20-22
- 第二章 不同言语社团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22-27
- 2.1 各年龄群体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22-24
- 2.2 不同的职业群体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24-27
- 第三章 不同的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27-40
- 3.1 句末语气词“啊”(“呀”)使用的性别差异27-30
- 3.2 句末语气词“吧”使用的性别差异30-33
- 3.3 句末语气词“呢”使用的性别差异33-35
- 3.4 语气词"吗"使用的性别差异35-37
- 3.5 句末语气词“嘛”使用的性别差异37-40
- 第四章 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的原因阐释40-48
- 4.1 女性使用语气词的频率总体高于男性的原因40-43
- 4.2 不同年龄段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情况不同的原因43-44
- 4.3 个别语气词的使用男性高于女性的原因44-48
- 第五章 结语48-50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48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缺陷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53
- 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金,陈源;道德评判的性别差异[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2 黄敏;性别话语差异[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张丽娟;儿童性别差异的教育[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3期
4 吴秀琴;试论婴幼儿早期社会化对儿童运动技能性别差异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1995年04期
5 张美琴;;语言与性别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3期
6 邓婷;;网络语言中性别差异的削弱[J];文教资料;2010年07期
7 刘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8 潘世松;喻体的能动性与性别差异[J];修辞学习;2001年06期
9 郑金香,阴国恩;幼儿自由游戏行为性别差异的观察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2期
10 李帮琼;;计算机焦虑的性别差异及其研究综述[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珠;李大魁;;药物临床研究中的性别差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伍秋萍;蔡华俭;;对中国人自尊性别差异的元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胡天强;张大均;;心理韧性性别差异的元分析[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贺雯;;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牛勇;邱香;;弗洛伊德的性别差异及其启示[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刘坤坤;;翻译中男女性别差异的探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有智;金彩芬;;从性别差异到性别偏见看女性的处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段海军;麻丽丽;赵慧芳;;面孔与物体识别能力及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赵建华;;小学生焦虑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威斯康星大学 利玛·阿普尔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麦曦 岳英整理;直面学术界中的性别差异[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郁枫;儿童思维的性别差异[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观熙;用影像呈现贫困枷锁下婚姻交易的性别差异[N];中国妇女报;2014年
4 陈勇;基因表达有性别差异“对性下药”有望实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5 高路;上海职场:高学历人群性别差异不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谢明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副教授马虹英提醒:临床用药勿忽视性别差异[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李敏谊;性别差异与文化偏见[N];人民日报;2011年
8 苏子川 江苏 南京;正视女性就业的“性别差异”[N];中华新闻报;2005年
9 郑渝川;别让性别差异影响你的生意[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凌菲;学习与性别差异[N];中国妇女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庆宝;字形和表象有关任务的脑功能连通和性别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乔国芬;主动脉压力感受器神经元与反射调节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海波(Robert Grzybowski);汉语礼貌表达方式的性别语言差异性调查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娟;共情性别差异及其脑机制探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齐萌;论法官的性别因素对审判风格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郎晓雅;对日语称赞及其应答的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冯慧;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金瑛;从跨文化角度看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封宇;论赞扬行为中的性别差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侯宇楠;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韦燕兰;基于学生性别差异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冬雪;性别差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探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韩冰;网络语言会话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句末语气词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0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7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