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文化身份融合:—吉卜林小说《吉姆》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重文化身份融合:—吉卜林小说《吉姆》的后殖民主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荣誉学位的获得者,鲁德亚德·吉卜林可以说是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间英国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靡于英语世界。但是吉卜林的文学声誉饱受争议,有些评论家批评他在作品中从种族主义角度来塑造人物。另外一些评论家批评他的帝国主义政治倾向,称他为帝国主义代言人,这些论断太过武断。因为与其说吉卜林在作品中存在着政治上的帝国主义倾向,倒不如说他在文化上更具有融合东西方的理想化倾向。吉卜林在作品中主要表达的并不是对殖民地人们的偏见,相反,在当时“欧洲中心主义”充斥的文化氛围中,他仍然持有难能可贵的东西文化融合的理想。吉卜林具有英国人的血统,但出生和成长在印度,所以他和他的作品中都表现出英国和印度双重文化。作为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作家,吉卜林穿越于东西文化之间,从真实的所见所闻中来创作其作品中的人物,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吉卜林是他所在时代的代言人。在那个殖民主义时代,很多欧洲人确实歧视“非白人”民族,虽然吉卜林也受到一定影响,但在总体上他对殖民地人们抱有同情,对印度文化比较尊重,并在作品中试图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在这方面,吉卜林最成功的小说《吉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仍受欢迎。这部作品反映了吉卜林对于东西方之间关系的理想化思考。论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结合吉卜林的个人经历、思想和殖民时期的印度社会状况,深入研究文本,特别是认真分析主人公吉姆,发现《吉姆》并非如一些批评家所说的是“帝国主义的乐趣”,而其主人公吉姆也不是“帝国主义男孩”。论文考察了吉姆的成长经历,探讨了他的性格形成,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印度文化身份和英国文化身份。吉姆这个人物形象既反映出吉卜林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
【关键词】:吉卜林 《吉姆》 双重文化身份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20
- Chapter On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Postcolonial Theory20-31
- 1.1 Historcial Background in Colonial India20-26
- 1.2 The Postcolonial Theory26-31
- Chapter Two Kipling’s Double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Kim31-42
- 2.1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of Kipling and Kim31-37
- 2.2 Similar Identity Confusion of Kipling and Kim37-42
- Chapter Three Kim’s Double Cultural Identities42-56
- 3.1 Kim’s Indian Cultural Identity43-47
- 3.1.1 Kim’s Belonging to India as an Indigenous Indian43-44
- 3.1.2 Kim’s Affection for the Teshoo Lama as His Loyal“Chela”44-47
- 3.2 Kim’s British Cultural Identity47-56
- 3.2.1 Kim’s Belonging to Britain as a Superior“Sahib”Colonist48-50
- 3.2.2 Kim’s Involvement in British Great Game as an Empire Spy50-56
- Chapter Four Kipling’s Ideal in the Integration of Double Cultural Identities56-63
- 4.1 Two Sides of Identity Integration57-60
- 4.2 Kipling’s Ideal in Racial Harmony60-63
- Conclusion63-66
- Bibliography66-71
- Acknowledgements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吉卜林:“英王的吹鼓手”[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郑云;;吉卜林:帝国的先知[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1期
3 郭晓静;;吉卜林的多视角阐释[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张金凤;;“帝国诗人”吉卜林的爱与痛[J];世界文化;2010年12期
5 陈洁;;吉卜林小说《莉丝帕斯》中的文化身份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陈洁;;冲突抑或融合——论吉卜林东西方文化观的矛盾及二重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7 谢青;;“在孩子们的心中,既无东方亦无西方”——吉卜林作品中的孩子们[J];译林(学术版);2012年04期
8 陈兵;;国内吉卜林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9 安德鲁·拉瑟福德;王占梅;;青年时代的吉卜林和他的诗作[J];文化译丛;1987年06期
10 王靓;岳二趁;;浅谈中国吉卜林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郑双;狼爸爸·吉卜林[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任秋凌;东西方文化在迅速融合[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3 孔令铜 《看中国》网总编辑;别让宫墙残垣总轮回[N];中国国防报;2011年
4 喻洁;迷醉在丛林的气息中[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汪静;帝国想象的叙事[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莉;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中人物的身份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琳;论吉卜林《吉姆与喇嘛》中的自我归类[D];湘潭大学;2015年
3 董建奎;双重文化身份融合:—吉卜林小说《吉姆》的后殖民主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伍U,
本文编号:382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8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