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困兽为何哭泣-《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的叙事策略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知困兽为何哭泣-《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的叙事策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丽丝·莱辛被英国媒体誉为继维吉尼亚·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一生创作作品逾四十部,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更于2007年凭借作品《金色笔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十一位获得此奖项的女性作家,也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原因是,“因其将自己的怀疑,激情以及幻想投入在对分裂的文明的审视上”。2008年,她在《泰晤士报》评选的“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排行榜上位列第五。在莱辛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从第一部小说作品《野草在唱歌》开始,她尝试过多种写作题材及风格,在其跨越世纪的创作中,她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个阶段,风格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她的后期小说(从80年代后期至2008年)回归到现实主义风格,被认为是对从前作品的回顾,其中即包括《第五个孩子》与《浮世畸零人》。尽管它们在文坛上没有前期小说(如《野草在唱歌》、《金色笔记》等)具有影响力和特色,但仍然是多丽丝·莱辛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后期小说对创作技巧的探新和求索,尤其是叙事技巧上的创新,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究的。《第五个孩子》是莱辛后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她以极其简洁流畅的叙述风格,写出了人们在面对异类时的众生相。《浮世畸零人》是《第五个孩子》的续集,讲述的是成年的班离家出走后的种种遭遇。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叙述技巧来讲述故事,而这些叙事技巧的使用,体现了作家对于新型写作道路的探索与追求,表达了她面对异类也要保持宽容态度的达观思想,使作品从一众传统小说中脱颖而出。本文试图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莱辛在创作《第五个孩子》以及《浮世畸零人》中所运用到的创作技巧,并分析莱辛是如何运用那些创作技巧来强化叙述效果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以及结论。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莱辛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并对《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的中外研究现状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角度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所用的研究理论,说明论文理论框架。正文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叙述声音、叙述聚焦和叙述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莱辛的叙述策略。第二章主要从作者型声音、人物型声音两个方面来阐述小说中不同的叙述声音及其对建构文本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是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来分析莱辛的叙述手法,旨在比较分析不同的聚焦间转换对小说及人物形象建构,人物与读者的距离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从叙述空间及叙述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叙述结构,分析小说中空间的转换以及不同的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对小说叙述的节奏的把握之作用。第五章为结尾部分,简要总结小说中造成班的悲剧的原因并探讨了人和人性,分析了莱辛采用此种叙事策略的影响和意义以及莱辛对如何对待少数群体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叙事声音 叙事结构 聚焦 《第五个孩子》 《浮世畸零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6
- Abstract6-9
- 摘要9-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23
- 1.1 Doris Lessing, The Fifth Child and Ben, in the World11-14
- 1.2 Literature Review14-18
- 1.2.1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fth Child and Ben, in the World Abroad14-16
- 1.2.2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ifth Child and Ben, in the World in China16-18
- 1.3 Theoretical Framework18-21
- 1.4 Focus of the Thesis21-23
- Chapter Two Narrative Voice23-36
- 2.1 Authorial Voice23-29
- 2.1.1 Narrators In The Fifth Child and Ben, in the World25-27
- 2.1.2 Reliable and Unreliable Narrator27-29
- 2.2 Personal Voice29-36
- 2.2.1 Ben’s Parents’ Voices in The Fifth Child29-33
- 2.2.2 Ben’s Voice in The Fifth Child and in Ben, in the World33-36
- Chapter Three Focalization and Narration36-46
- 3.1 Zero Focalization37-41
- 3.2 Internal Focalization41-44
- 3.2.1 Harriet’s Focalization in The Fifth Child41-42
- 3.2.2 Ben’s Focalization in Ben, in the World42-44
- 3.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ift of Focalization44-46
- Chapter Four The Narrative Structure46-58
- 4.1 The Narrative Space46-51
- 4.1.1 In The Fifth Child46-50
- 4.1.2 In Ben, in the World50-51
- 4.2 The Narrative Time51-58
- 4.2.1 The Chronological Time and Narrative Time in The Fifth Child52-55
- 4.2.2 The Chronological Time and Narrative Time in Ben, in the World55-5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8-61
- References61-64
- Appendix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文道;;杀猫人莱辛[J];博览群书;2009年03期
2 曹敬辉;;浅论莱辛“诗画异质说”[J];剧作家;2007年05期
3 许珂;;特别的莱辛,特别的猫——解读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J];中学语文;2010年01期
4 司空草;莱辛小说中的苏非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5 恺蒂;;莱辛的非洲情结[J];书城;2007年12期
6 黄梅;;莱辛与猫[J];书城;2008年04期
7 多·莱辛;黄梅;;莱辛受奖演说(节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8年01期
8 薛新红;;莱辛笔下的女性心理成长历程[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9 王丽丽;;莱辛的悖论:“一个冬天的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10 王岩;;从《屋顶丽人》看莱辛的两性和谐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蓦;;艺术消费:超越纯娱乐的审美再创造——莱辛剧评的现实意义[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孙立;;莱辛的诗画界说与中国古典抒情诗的空间结构[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鲁;春天里坐火车去看莱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见习记者 彭致;哈珀·柯林斯将再版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曹雪萍;莱辛书销量平平 “诺奖效应”失灵[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康慨;莱辛作品太多出版商很犯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邓中良;莱辛 伦敦接受诺贝尔文学奖[N];文艺报;2008年
6 记者 王洪波;中国学者称莱辛获诺贝尔奖是“科幻文学的胜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石剑峰;莱辛领到诺贝尔奖章[N];东方早报;2008年
8 夏榆;莱辛做客中国[N];南方周末;2007年
9 本报记者 夏榆邋实习生 林怡静;莱辛:“在任何场合都是异类”[N];南方周末;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郭林;莱辛:英国文坛常青树[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君;多丽丝莱辛的追寻[D];河北大学;2010年
2 王燕;《野草在歌唱》的创伤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张玉梅;批判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分裂文明[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崔泽宇;莱辛悲剧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吴晓梦;我知困兽为何哭泣-《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的叙事策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牛霖霖;论莱辛的启蒙主义戏剧美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陆玲;论莱辛小说中的疯狂[D];南京大学;2012年
8 吴玉梅;变迁的时代,不变的传统—莱辛女性观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青;莱辛《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的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甘甜;从莱辛的晚期作品看其对柏拉图对话传统的回归[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知困兽为何哭泣-《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的叙事策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6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45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