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
【摘要】:余华,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得到了极广泛的关注,但大多集中在主人公形象及心理分析,或是人物类的划分,而本文旨在探析其小说中围绕在主角周围的群像塑造,进而求证大众在余华的小说中有着真实的存在性,站在民间立场进行话语叙述也一直是余华的创作态度,因此本文则着重关注这类群众的形象及心理分析,探寻他们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体现出作家余华在创作过程中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除了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后两部分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部分现代寓言情景中的群像塑造。主要进行的是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的分析,首先确认大众形象的真实存在,他们总是会出现在主人公周围,却没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有时候以符号代替出现,在一系列的形象中最主要的是将社会关系凝缩在兄弟关系之中,以向我们展示出废墟的现实,同时大众也在喧闹的参与中扮演着冷漠的看客,这种寓言化的结构和内在的文本形象相融合,进一步指向了人世百态,展现了底层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以此显露的人性真实的一面。第二部分历史隐秘角落中的群众心理。从形象中探究大众的心理,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有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盲目地跟从其他人的做法,以避免承担责任后果,而在革命的外衣下对其他人进行疯狂的迫害,同时也造成了自身心灵上的扭曲,既伤害了他人,也将自己的人生逼入绝境。第三部分作为社会的隐喻与个体的辩证。主要讨论大众与个人的辩证关系,群体和个体是既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文本中个人与大众的矛盾关系其实是余华本身所遇到的创作心境,也是他与现实关系转化的痕迹,从而进一步探寻创作主体在创作这类关系时的创作体验和创作心理。最终推断出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存在的原因与意义,以及予以当代文学些许的启示。本论文本着通过对余华小说中大众形象的研究,能使当今的知识分子与大众对于自身进行一次清醒的剖析与认识,进而促进大众心理的自我反省,并且促使当下知识分子继续保持内在的一种先锋性精神。
【关键词】:大众形象 群体 个体 心理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一、现代寓言情景中的群像塑造8-16
- (一)理性缺失中的荒诞在场8-11
- (二)穿越虚实间的符号象征11-13
- (三)众语喧哗后的冷漠围观13-16
- 二、历史隐秘角落中的群众心理16-24
- (一)主体消解后的盲目从众16-19
- (二)革命暴力中的迫害与反叛19-21
- (三)卑微情境中的心灵扭曲21-24
- 三、作为社会的隐喻与个体的辩证24-33
- (一)大众疏离后个体孤独的沉沦24-27
- (二)集体排斥中个体存在的虚无27-30
- (三)众人围困中个体意识的超越30-33
- 结语33-35
- 附录35-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谈余华小说的另一种人文关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哲学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1期
3 张福萍;论余华小说的并置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年03期
5 董颖;;余华小说中恶魔性现象的初步统计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振宇;;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峰;公培强;;苦难的救赎——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流变[J];科技信息;2009年06期
8 张治军;;浅谈余华小说的暴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钟海林;;余华小说的风格转变[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10 李佳;;论余华小说文革记忆的言说[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陶锐钊;;父亲之歌——从父子关系的演变看余华小说的创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良骏;学者十年,学风如是[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施涵丽;论余华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姗姗;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4 邵明可;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述[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高菲;基于构式压制的余华小说《兄弟》反义复合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庞男;余华小说中的大众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7 黎晨;余华小说语言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谢成梓;论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严海英;余华小说的悲剧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彭文霞;论余华小说的边缘人物的“狂”[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4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78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