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兴安岭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氮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摘要】: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储量是大气碳储量的两倍还多,每年地下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是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量的十倍还多。因此,有效固定土壤有机碳使土壤有机碳库达到平衡状态是近年来科学家亟待解决的难题,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和全球变化等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库、氮素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了小兴安岭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两种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并进行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等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室内活性有机碳培养实验,建立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分析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惰性碳库分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群落类型SOC、TN含量都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两种群落类型的SOC含量在10-20 cm层差异较显著(P0.05),而其他三层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群落类型不同深度土壤TN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林10-20 cm层MBC含量高于次生林14.96-19.97%。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SOC含量与TN、土壤水分含量(Ws)、MBC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土壤容重(BD)呈显著负相关。两种群落类型的总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10-20 cm层SOCD差异显著(P0.05)。(2)通过对两种群落类型的SOC,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平均驻留时间(MRT)等参数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群落类型,原始林土壤活性碳库(Ca)大小为0.15-1.82g.kg-1,占总SOC库的百分比在1.11-2.63%之间,其MRT在7-12 d之间;土壤缓效性有机碳库(Cs)为7.67-35.35 g·kg-1,占SOC百分比在51.10-72.08%,其MRT在4-14 a之间;土壤惰效性有机碳(Cr)为2.82-32.00 g·kg-1之间,占SOC百分比在26.50-46.26%之间,MRT为191 a。次生林土壤活性碳库(Ca)大小为0.11-1.14 g·kg-1,占总SOC库的百分比在0.64-1.83%之间,其MRT在7-20 d之间;土壤缓效性有机碳库(Cs)为8.80-39.18g.kg-1,占SOC百分比在61.98-80.69%,其MRT在7-18 a之间;土壤惰效性有机碳(Cr)为1.95-21.97 g-kg-1之间,占SOC百分比在17.89-36.32%之间,其MRT为191 a。SOC分解前期呼吸速率较快(1-4 d),可高达106.17-195.56 mg·kg-1·d-1,中后期(44-91 d)土壤呼吸释放CO2速率下降较平稳最终达到稳定值1.01-29.44 mg·kg-1·d-1。综上所述,原始林的活性有机碳库较次生林高,在实验初期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较次生林快。原始林惰效性和缓效性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该群落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库较次生林稳定。
【关键词】:小兴安岭 土壤有机碳库 土壤氮库 土壤微生物量碳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2 森林演替和森林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9
- 1.3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系9-10
- 1.4 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建模的研究概况10-12
- 1.4.1 CENTURY模型10-11
- 1.4.2 ROTHC模型11
- 1.4.3 DNDC模型11-12
- 1.4.4 DAISY模型12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3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7 研究内容14
- 1.8 技术路线图14-15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15-21
- 2.1 研究地自然地理条件及样地概况15-16
- 2.1.1 研究地自然地理条件15
- 2.1.2 样地概况和取样方法15-16
- 2.2 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方法16-17
- 2.2.1 结果计算16-17
- 2.3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17
- 2.4 土壤容重及含水率的测定17
- 2.5 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时间的测定方法17-19
- 2.5.1 土壤有机碳培养实验17-18
- 2.5.2 土壤活性碳库和缓效性碳库拟合18-19
- 2.5.3 酸水解法测定惰效性碳库19
- 2.6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方法19-20
- 2.6.1 氯仿熏蒸浸提法19
- 2.6.2 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液体有机质含量19-20
- 2.7 分析方法20-21
- 3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21-29
- 3.1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性21
- 3.2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全氮含量垂直分布特性21-22
- 3.3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比较22-23
- 3.4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垂直分布特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23-25
- 3.5 数据分析25-26
- 3.6 小结与讨论26-29
- 3.6.1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26-28
- 3.6.2 本章小结28-29
- 4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SOC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惰效性碳库大小及分解动态的比较29-39
- 4.1 不同群落类型土壤SOC活性库、缓效性库、惰效性碳库大小及周转29-30
- 4.2 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30-36
- 4.2.1 两种群落类型相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30-32
- 4.2.2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垂直分布特征32-35
- 4.2.3 两种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矿化量比较35-36
- 4.3 小结与讨论36-39
- 4.3.1 土壤有机碳三库大小及其周转特性36-37
- 4.3.2 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37-38
- 4.3.3 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垂直分布38-39
- 结论与展望39-41
- 参考文献41-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雅琼;刘国华;傅伯杰;郭玉华;;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2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3 王春梅;邵彬;王汝南;;东北地区两种主要造林树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J];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4 汪业勖,赵士洞,牛栋;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J];生态学杂志;1999年05期
5 邵月红;潘剑君;孙波;李海鹰;;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6 林启美,吴玉光,刘焕龙;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改进[J];生态学杂志;1999年02期
7 孟静娟;史学军;潘剑君;黄礼辉;雷学成;史学正;孙波;李忠佩;;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大小及周转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8 易志刚;蚁伟民;丁明懋;周丽霞;张德强;王新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CO_2浓度垂直分布[J];生态环境;2006年03期
9 魏强;凌雷;柴春山;张广忠;闫沛斌;陶继新;薛睿;;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J];生态学报;2012年15期
10 侯玲玲;毛子军;孙涛;宋元;;小兴安岭十种典型森林群落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东;基于CENTURY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赵溪竹;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周转[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慧;天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碳库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5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yanjiusheng/1045875.html